翻译前瞻法:一项目的性的活动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3 17:36:26

英语原文共 14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翻译前瞻法:一项目的性的活动

克里斯汀娜·诺德

摘要:翻译前瞻法指译者根据文本的功能和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要。因为发挥文本的交际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翻译人员的任务就是分析目标语文化背景,并在根据翻译准则和翻译纲要判断、决定、分析源文本的内涵是否能为目标语的受众所接受。如果目标语文化背景条件与源语言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译者通常有两个基本选择:要么以可以在目标语文化背景条件下工作的方式来转换文本(工具性翻译),要么根据文本元功能替换源文本(文献翻译)。
关键词:提供信息,交际功能,翻译策略,文献翻译,工具翻译,翻译纲要。
*本文改编自2004年1月16日德国波恩大学韩国研究举办的同名讲座。

**德国马格德堡 - 施滕达尔应用科技大学,笔者是南非布隆方丹奥兰治自由州大学的研究员。

传统的翻译方法通常将翻译视为现有源文本的再生产,其中“源文本”是管理翻译者决策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翻译看作从点S(源)到另一点T(目标)的运动过程,这便是一种回顾性的翻译策略。

源文本、翻译和目标受众

现代翻译方法起源于“文本”的动态模型:即文本是“信息的提供者”,接收者从中接受他想要或需要的东西(参见Reiss / Vermeer,1984)。我们通过对读者的一些实验得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同一文本中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而这取决于他们之前掌握的知识和持有的态度,这些“信息”差异巨大,有时我们甚至会思考他们是不是真的在阅读同一篇文本。

文本S →

→接受者A

→ →接受者B

→ → →接受者C

如果以上成立,任何翻译人员都很难翻译“源”文本,因为需要翻译的文本可能和它的接收者一样多。而译者只是其中之一,通常(在翻译成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时)译者甚至不是源文本文化区所覆盖的受众。仅仅通过回顾源文本,他们将无法发现文本的另一个接收者可能感兴趣或认为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其他接收者位于另一个文化区并受其影响、形成了对世界性事件和现象的独特认识的时候。因此,采用前瞻性的视角看待翻译,将其视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或目的功能的活动是明智的。如果每一次翻译都旨在实现目标受众的特定交流目的,并且分析谁是目标受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期望什么?那么我们在提供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满足受众期望的时候将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下图说明了前瞻性的翻译方法:在接收(和分析)源文本后,翻译人员对其进行转换,以便从各种可能的受众中满足特定目标受众。

→ 目标受众1

源文本 → 译者 → 目标受众2

→ 目标受众3

作为互动方式的翻译

我在某个瑞典的青年旅馆看到了以下要求:
德国人:请不要在早上6点前起床!
美国人:请不要在凌晨2点后回家!
意大利人:请不要在晚上10点后唱歌!
瑞典人:请不要带女孩到房间!

显然,经理的目的是要求客人们不要在夜间扰民。很明显,不要在6点之前起床的请求对那些早上10点睡觉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来晚了或因为他们一直唱到深夜),反之亦然。因此,按照国籍分别要求他们避免可能对其他客人造成烦扰的习惯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人类行为或活动可以被“代理人”——个人的角色扮演所概括。当人们在交流中扮演发送者角色时,他们试图通过文本交流以达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则是针对扮演接收者角色的其他人而言的。沟通在特定的媒介、时间和地点中有限的进行。人们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取决于举起的交际情境,人们的沟通方式随着不同的交际情境而变化。情景不是普遍的,而是和文化习惯息息相关,文化习惯反过来又影响情境的形成。语言因此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每种沟通行为都受到文化情境的限制(参见Nord,1997)。在翻译中,发送者和接收者说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非言语形式的行为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发送者和接收者要完成相互交流,需要依靠熟悉双方语言和文化的人在他们之间扮演翻译或中介。职业工作中,翻译人员通常不会依靠自己认知行事,而是在发送者或接受者或第三方人士的要求下进行干预。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第三方扮演的是“专员”或“发起人”的角色;从译者的角度来看,发送者和接受者是“委托人”或“顾客”。发起人可能有自己的交流目的,或者共享发送者或接收者的交流目的。因此,翻译涉及特定的交际目的时,该目的与其他参与者的想法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交际功能的分类

多种文本功能模型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的交际功能的参考。 我提议的模型(参见Nord,1997:40ff。)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它具有明确的翻译重点,并且很容易适用于翻译培训和专业环境。卡尔·布勒的有机模型(1934)提出语言有三个基本功能:指称,表达和诉求,我的模型借鉴了布勒模型,并增加了布勒模型中没有提到、但包含在罗曼·雅各布森语言函数模型(1960)中的第四种功能:寒暄功能。 这四个基本功能可以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子功能,重点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可能引起的值得注意的翻译问题

寒暄功能

寒暄功能旨在通过在特定和常规情况下使用的语言、非语言和副语言方式,打通并保持一条传受双方间的交流通道。例如德国旅游杂志上一段天气闲话或是一句传统谚语的开场白。使用谚语是为了营造一种幽默友好的氛围,法语翻译可以满足这种寒暄功能(尽管存在“couche”的拼写错误),因为法语谚语和德语谚语往往用于相似的情境中。然而,英语翻译却尚未达到预期,它告诉人们,首先,来不莱梅旅游不是一个好主意。如果目标文本中没有谚语,寒暄功能可能是通过一些短语来实现的,这些短语暗示了旅游者经过一天漫长的城市观光之旅后,想要拥有一个舒适的夜晚。在受众导向的文本中(特别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称呼是体现寒暄功能的重要方面,在亚系文化中尤其明显,数量众多、功能繁杂的称呼和敬语给西欧人带来了严重的沟通问题。不仅如此,和英语相比,其他语言也拥有者众多的称呼形式(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英语使用者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标识性话语(例如语域),而其他语言通过选择代词或动词词性以表明通信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参见Nord,2002)。

指称功能
话语的指称功能针对现实和虚构世界的对象和现象。指称功能分析自然物或指示物的性质,如果指示物是接收者不知道的事实或状态(例如,前一天发生的政治事件,或新产品),则文本功能可以是报告或描述的;如果指称对象是语言或语言的特定用途,则文本功能是具备元语言特征的;如果指示物是洗衣机操作指南或水果罐头的装瓶方式,则文本功能是指导性的。当然,这个子功能列表不能详尽无遗。显然,指称功能取决于文本的可理解性,而文本的可理解性又取决于预设知识的数量是否适合所针对的受众。当传受双方不共享关于所引用的对象和现象以及不具有等量的相关知识时,指称功能则会失常。这通常发生在源文化现实中。
例:
一位美国记者在第一堂中文课上,用“缅因州的水”比喻四种声调:第三种声调让我想起趟过缅因州的水。对于一个不知道缅因州的水冰冷刺骨的人来说,这种比喻是难以理解的。

表达功能
在我的模型中,表达功能是指发送者对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态度。它可以根据表达的内容进行细分。如果发送者在表达个人感受或情绪(例如感叹词),则文本具有情绪表达的子功能;如果表达的是评价(可能是说话者正在吃的食物),则文本具有评估性的子功能;文本还可能具有讽刺的子功能。我们可以一个设计特定的文本来表现各种功能和子功能的组合使用。

例:
Une mort tregrave;s douce在Simone de Beauvoirrsquo;s title Une mort tregrave;s douce 中,形容词douce(sweet)表达了一种情感性。英文译文:a very easy death(极易死亡),表现了一种可能从医生角度出发的评估性,德语翻译Ein sanfter Tod结合了这两个方面,因为从垂死者的角度出发sanftrsquo;来自于”sweet”,而”easy”或”painless”则来自于更加客观的角度。 表达功能是发送者导向的。发送者对指示对象的意见或态度建立在假定发送者和接收者共享同一价值系统之上。如在示例中那样,明确的表达甚至可以传达给价值体系相悖的人。但是一些晦涩含混的评价,比如“加尔多尔食物蛾陷阱是自然形成的”,只能根据存在即有理的自然观进行解释。
例:
在印度,如果一个男人将他妻子的眼睛比作牛眼,他是在表达对妻子美丽的仰慕。但在德国,一位丈夫这么做却会惹妻子就不高兴。

诉求功能

针对接收者性格和倾向,诉求功能旨在用特殊方式诱导接收者。如果我们需要通过举例说明假设,则针对读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即让读者预期的反应建立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想说服某人做某事或分享某个观点,则建筑他的意愿或缘由。如果我们想让某人购买特定产品,则满足他的需求,描述在接收者的价值体系中具有正面价值的品质。如果我们想教育一个人,则培育他的道德观。诉求功能的直接表现形态就是命令、问题或是情态动词例如“一定”、“应该”。然而,该功能也可以通过语言或风格或情绪或针对参考意见间接地实现,例如正向最高级,形容词或名词(如“完全自然的”)。诉求功能甚至可以运用于诗歌语言,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例:

如果你是旅居海外的美国人,需要保持通讯畅通,那么来一张ATamp;T卡吧、

我能否把你比作一个夏日?虽然你远比夏天温和与可爱。狂风把五月的蓓蕾摧残,而夏天的尽期也将到来:[...]

(威廉·莎士比亚)

用于跨文化
这种分类法不是雷斯(1971及其后)所建议的文本分类。文本通常不只反映一种功能。相反,我们观察到大多数文本都呈现出多个功能甚至多个子功能的特征,我们可以假设它们中的一个作为主要功能。以广告文本为例,尽管对产品有明显的指数型描述,但说服功能占主导地位。现在让我们看看在跨文化的环境下源语言传送者发出的文本功能上有什么变化。

跨文化中的寒暄功能
我们知道,寒暄功能依赖于惯例习俗(例如称呼方式)。如果我们希望在另一种文化发挥寒暄作用,那么该文化的成员必须分辨常规性和典型性的寒暄。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共享的寒暄交流中(例如,初次见面的人通过谈论天气进行谈话),在另一种语言中复制源文本的表现形式就可以了。但并非如此,翻译人员有两种选择:
bull;要么适应目标文化,从而使寒暄功能适用于目标受众(选项A),
bull;或者向目标接收者解释源文化中该种表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源文本的寒暄功能实际上变成了指称功能:告诉接受者在源文化中这就是表寒暄。(选项B)。

跨文化中的指称功能
指称功能的基本原理是在文本中同时具有明确描述的信息和尚且不明、但被默认为能够理解的源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一个文本信息十分明确或者目标受众对源文本所指的对象足够熟悉,则源文本的指称功能也将作用于目标文化成员。如果不满足此条件,翻译人员又有两个基本选项:
bull;要么详细介绍在源文本中预先假定为已知的信息,从而使指称功能适用于目标受众(选项A),
bull;或通过在元文本中提供附加信息(例如词汇表,脚注,前言)来解释源文本对目标文化受众的指称功能,这实际上会将指称功能改变为元指称功能(选项B)。

跨文化中的表达功能
表达功能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暗含的。如果是明确的,它能通过评价性的或情感性的语言要素起作用,并且这些要素素可以转移到目标语言中。但是,如果表达功能是暗含的,它就基于发送者和接收者共享的价值系统和观点上发挥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共享相同的价值体系,这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价值体系不同,翻译人员有两种基本选项:
bull;要么明确暗含的表达意义,以便目标受众可以正确理解它。(选项A),
bull;或者在评新增元文本,解释源文本对目标读者的表达性,例如脚注。(选项B)

跨文化中的诉求功能
对于诉求功能,发送方需要接收方的配合。如果接收者不想或不能回应诉求,则诉求功能将不起作用。如果做出反应的条件(即敏感性,背景知识,经验,价值体系等)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下相同或不相似,则翻译人员必须再次作出决定:
bull;适应目标文化,吸引目标受众。(选项A)

bull;或通过解释或评论将诉求功能变为元诉求功能。(选项B)
元诉求功能可能类似于解释为什么笑话有趣(这会杀死笑话的诉求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客户希望翻译人员做的事情(例如,他们想要了解另一种文化下的幽默)。

总结
我们看到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的“功能等同”对于译者来说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但是在大量的专业翻译任务中,“等同”并不是硬性要求甚至不作要求。申请德国大学奖学金所需材料的翻译。巴西的学校材料不会因为翻译成德语而成为德语“Abiturzeugnis”。它仍将是一份巴西的学校材料,通知德国大学管理部门(在巴西)对(巴西的)大学预科教育机构的成就进行评估。将有一个附件,译者会解释巴西的评分系统。这种翻译不会假装与原文相同,也不能用于进入巴西的任何高等教育机构。在上面的例子中翻译者必须做的两种选择告诉我们仅仅源语文本的语言转换不会导致目标文化中的功能等同,并提醒我们仔细思考几个世纪以来几个翻译理论家所建立的二分法。试想一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815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