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盘虎踞:南京早期的历史和诗歌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7 16:19:49

英语原文共 12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龙盘虎踞:南京早期的历史和诗歌

大卫 B. Honey

美国东方协会杂志, 15卷, 第1期 (1月—5月,1995年)

页码:15-25

摘要:金陵怀古(对过去金陵的向往)是金陵的诗学传统,这一传统集中在文化中心、十朝王朝的都城——南京。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南京的旧称有邺城、越城、金陵邑、秣陵等,是处在长江战略处的一个要塞之地。本文考察了南京先秦时期的历史面貌和文学形象,以及其从战略重地发展为繁华都城的过程。我们将会发现,作为古都的南京,虽然在诗歌中受到重视,但对怀古传统却没有什么影响,拥有怀古传统的,其实主要是文化遗产——地名。

没有什么神圣或象征的东西预示着南京的成立。没有蛇标记它的原始位置;预言家也没有预言它的命运;奥斯派的秃鹫也没有确认竞争对手的合法性。与其他地区或国家首都(如墨西哥城、盐湖城或罗马)的建立形成对比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炫耀或预示性的东西将南京与建城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春秋时期,南京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因为从公元三世纪开始,南京就一直在长江的战略位置上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在朝代的更迭中,它数次被指定为国家首都。直到二十世纪初,它才终于勉强地放弃了它作为“短命王朝”的身份主张。

在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中,南京被称作冶城,顾名思义就是“冶炼的边防要塞” 。在吴王夫差的命令下,公元前496年,这个城市建立了。后来,在吴越两国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中,胜利者便以城市的名字命名,建立了前哨防线,即为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国占领了这块领土,因为“山脊的轮廓像黄金”, 楚威王便“因山立号,置金陵邑”,遂将这片遗址重新命名为“金陵邑”。秦汉时期,南京城名改作秣陵县,“秣陵”有“镇压金陵王气”之意,隶属于鄣郡的管辖之下。

中世纪时期,南京曾是南朝几个朝代的首都,在当时被称为建邺,此名意为“建立一个lsquo;子子孙孙无穷尽也rsquo;的朝代”。三世纪初,天下三分,还是汉朝臣子的吴王孙权,奉朝廷之命,以南京为大本营,与北方的曹操、东边的刘备争夺天下霸权。这段时期,一个风水术士创造性地提出了极为诗意的“龙盘虎踞”地形概念,并从中解读出这块土地的神圣之处:“龙盘虎踞”四个字,既象征着王室的特权,也同样昭示了它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后来,西晋首都被游牧民族匈奴占领,洛阳沦陷。随即就是众所周知的永嘉东渡,晋室南迁,城市之名因这次南迁由“建邺”改为“建康”,成为了晋朝的首都。宋、齐、梁、陈四朝代都为各自的首都保留了这个名字。

南陈末年,隋灭陈。随着中国逐渐一统天下局面的形成,南京的政治地位随之下降。在隋朝年间,南京被命名为蒋州,或称为“蒋省”,作为省的行政中心而存在。与此同时,它昔日的名声被隋朝无情地抹去——以防止它吸引最近已不复存在的陈氏政权的复辟。在唐代,它被称作“金陵”——这一古老的名字在这一时期经常被提及,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当时的诗歌中。之后的唐朝中期,它正式被指定为“晟州”的行政首府。这个省进一步又被细分为白下、江宁和上元。唐朝之后,吴国又称南京为金陵府,或称为“金陵行政区”。南唐时期,在其最后的统治者李煜的诗歌中,南京被称为江宁府,江宁府同时也是南唐的首都。到了南宋,统治者又恢复了南京在南朝时期的城名“建康”。元朝给了南京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名字——集庆,集结了祝贺之意。

明洪武皇帝将“集庆”换了一个更加吉利的名字,叫“应天府”,之后不久,朱元璋就把“应天府”定为明朝首都,世人称之为“京师”。然而时日不长,公元1420年,燕王篡位,迁都北京,南京不再作为明朝的首都,新的首都定在了北京。与此同时,燕王授予了南京“南方之都”的荣誉,并将其作为前首都的称号。因此,南京在作了八朝的首都后,终于拥有了现在的名字——南京。南京在明朝被称作“南京”的时间也没有太久。明末清军入关,明王朝覆灭,作为征服者的清朝恢复了南京“江南”的旧名称,“并且希望麻烦的民众也以这个名字称呼南京。”

十九世纪中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该地区的宁静被打破了。在此期间,南京一直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被称为“天京”,直到运动最终被粉碎后这个城市名字才得以更改。南京作为王朝更迭的最后一个角色,是孙中山成立的短暂的中华民国的所在地。今天,有着“国父”陵墓(中山陵)的南京,时常让人联想到它最后的一个历史角色。

从这一历史调查可以看出,南京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程度之深,可见一斑。南京作为首都的无穷魅力,吸引了众多财富、权力和帝国的优秀人才。而南京众多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遗产,使得抒情和怀旧自然而然的成为金陵诗歌的主题。由于这些原因,似乎没有多少诗人能够克制自己,不去反思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不去参观这个地区著名的文化遗址。这类诗歌,在六朝时期零星出现,诗人通常以积极的方式抒情表意,到唐朝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怀旧诗歌传统,被称为“金陵怀古”(意为“对过去的金陵的向往”)。这一诗歌传统的代表作家是诗词大家辛弃疾(1140-1207),词人曾在《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活动,解释了他访问南京的动机:“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这种类型的诗歌,即使温和含蓄,一字不露,仍然体现了一些历史事实。然而,历史经常被诗意的幻想所淹没。本文试图通过对早期南京历史面貌的考察,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来寻求其历史风貌,并用考古和文字记录手段加以证实。探究南京从筑城伊始到成为王朝首都,从东周时期的建邺到公元前229年的吴国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而在这些诗意的例子中,我们将会采用各个时期的创造性的诗歌。

南京后来隶属于扬州。这个传奇的行政机构,也就是后来广受大众欢迎的江南地区,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和福建。事实上,在周朝,江南和扬州名义上是对等,可以互换的。扬州因《禹贡》九州之一的“淮、海惟扬州”而得名,是大禹治水时排干洪水后,舜将十二个省份划分而来的行政管理机构,《尚书·禹贡》的文献记载如下:

这个省的田地是最低的,但它对收入的贡献是最低的阶级中最高的,在整个阶层中占了相当部分的比例。它的贡物是金、银、铜;尧和昆的石头;大小不一的竹子;大象的牙齿;兽皮、羽毛、毛发和木材;岛上的野人带来的皮草衣服;篮子里装满的编织好的丝绸;还有这些包里装着小橘子和小锤子等。当有特殊需要时,它们会被呈现出来。

“牧师”会被安排到丈夫那里,以确保她们的资源能得到及时的利用且获得一定的报酬支付。然而,在这段传奇时期,有关南京的居住之地的痕迹似乎从历史中消失了,是以在历史记录中是保持沉默的。但根据考古学的报告,实际上,在长江的两岸和围绕着它的支流的高原上,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秦淮河三角洲,在玄武湖周围,在现代鼓楼附近的金川河岸边都有南京的居所的痕迹。过去的十年中,江南地区的意象,包括其他自然或人造产品等这些风景名胜地,在这一时期都出现在王琪(1025)所写的《望江南》 的诗词里。王琪的诗词里的每一种抒情诗都是通过对不同的本地特产或场景的来表现的:柳树、酒、燕子、竹、草、雨,河流,河岸,月亮,和雪,这些抒情诗拓宽了“禹贡”一章所介绍的江南地形。然而,当历史侵入诗歌时,它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所以我们不需要更仔细地研究这些经文。

南京城市的遗址并没有在新石器时代的扬州——这个滞留不前和默默无闻的地区中脱颖而出,直到中国从传说中进入历史的长河里。商朝沦陷后,征服周朝的中央权威有所下降,诸侯争霸,各国相互竞争,泰伯建立的吴国(公元前560?——473)随即也出现了,渐渐浮在历史的表层中,但其实,南京在姑苏(今苏州一代)建立首都以来,一直都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公元前496年,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撑起了一个被称为“冶城”的城市。从南京(浦口和梼杌振,江宁县)附近的遗址发掘到的吴国的青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早在公元前496年冶城正式成立之前。这表明南京南京居所曾出现在这些地方。无论如何,从考古学的证据来看,古代冶城的主要产品都是武器,这是与吴国的宿敌——越国斗争所必需的。冶城的创始人,吴国的君主夫差,一定需要很多剑:至少他在该地区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敌人。1958年,离南京东北蔡国(今安徽)的领地,大约180公里的地方,一个古老的戟碑被发现了,上面刻着“攻吴王夫差戈”几个字。而最近发现显示,剑属于吴王夫差和他的主要对手——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65年),这些华丽的武器也证明了吴越两国之间的深仇大恨。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曾断言称:“现在,吴越两国都在尽力使剑鞘分离,他们不敢轻易使用这些刀剑,因为,它们是最珍贵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462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