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1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Int.Commun.Chin.Cult(2015)2(3):205–222
DOI 10.1007/s40636-015-0027-9
译文来源:《中国文化国际交流》2015年12月, 第2卷,问题3, P 205-222
历史的不可挽回性:从唐宋诗词到明清散文中的中国式怀旧
向舒晨
约克大学哲学系,英国 约克
摘要:怀旧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势不可挡的修辞手法。在唐宋诗歌中寻找范式表达,怀旧成为中国帝王文学的一个标准主题。本文认为,怀旧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国哲学的时间观念有关。不像西方传统把时间看得比永恒的存在低,中国传统理解内在体验的现实性。因此,对时间流逝的记忆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记住过去就是记住人类是一个永恒的变化循环的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记忆中的自我,同时也是相反的批评家,他们会把自传读入中国晚期帝王文学的“梦回忆”(梦忆)体裁,因此不是作为自我的一座纪念碑,而是为了展示自我的最终通过。怀旧的过去一个理想化的时刻的怀旧建设,孕育着现实中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幸福的悲剧性假设,这与天堂的文学拓扑是并行不悖的。在结构上类似于怀旧的运作,与“刘晨阮肇入天台”等民间传说中的“天堂”和“桃花源记”等文人散文的相遇,是主人公生命中一个无法挽回的平静时刻。文学托莫斯与中国的天堂形成鲜明对比田园西方传统,因此在时间内存在。怀旧和天堂一样,指向在无法挽回的过去中失去的快乐的形而上学的承诺。
关键词:时间 怀旧 诗 记忆 哲学 主观性
目 录
题目 1
摘要及关键词 1
导言 2
一、中西哲学的时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2
二、中国文学的时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三、时间与自我:普鲁斯特的自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4
四、非普鲁斯蒂安的中国记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6
五、苏轼、杜甫、辛弃疾的怀旧诗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7
六、不可挽回的时间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9
七、怀旧:迷失在时空中的自我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0
八、天堂的发现与失落:刘晨阮肇入天台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11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怀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其独特的特质,这在西方文学中是无可比拟的。在《中国诗歌艺术》里面詹姆斯·刘写道,任何一个读过多少中国诗歌的人,即使是在翻译中,也不会注意到大量的怀旧诗。中国诗人似乎一直在哀叹他们的流放和渴望回国。对西方读者来说,这似乎也是多愁善感的,但我们应该记住,中国幅员辽阔,沟通困难,主要城市的高度文化生活与该国偏远地区的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怀旧已经成为中国诗歌中一个固定的,因而也是一个传统的主题,这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社会地理因素对诗歌特征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对于中国文人对记忆的痴迷却有一种哲学上的解释,这是中国文学学者所未见过的。怀旧的普遍性及其引发的特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各自的地位有关。时间在西方中国的传统里。这种怀旧的经历几乎是一种形而上学经验,与中国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有关。同时西方理解中的物理学是超越物理的,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是在自身的转变过程中。
现在也许更清楚的是,正如斯蒂芬欧文所说的,西方文学话语中的大师形象是戴着面纱的真理,而在中国文学中,这是次要于另一种认知方式,即“时间间隔、谦逊和记忆的间隔”。因为与西方哲学传统不同的是,中国传统不理解“真理”,是赋存在本体论上与肉欲的、现象的世界分离。我想,这就是欧文在写中国文学时所指的“另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是完全处于时间的范围之内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怀旧文学才是中国文学传统中如此重要的一种类型:时间是把现在的自我与无法挽回的过去区分开来的,因为中国传统以西方传统无法克服的方式将时间视为完全真实的。这是由于时间的现实及其不妥协的地位,这使我们与过去的分离如此悲惨。这种时间悲剧的感觉在西方的经典中找不到对应的东西,因为与上帝的空间无限和时间忍耐相比,时间从来都不是真实的。
中国帝王时代的记忆与怀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怀旧的喜悦是对时间本身的全部现实的愉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是自我的流逝。康特拉·希尔兹和卡法拉,普鲁斯蒂安的自我可能是超越时间的一种手段,从而实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救赎,但怀旧的中国文学的自我却把时间的真实看作是形而上学经验的卓越体现。自我存在内时间不是像自传那样重建的,它是一种叙事总结,其意义超越了时间。
怀旧的文学形态并不局限于中国文学文化的特定时代。也许是因为玄学受魏晋时期的影响,它在唐代日益突出。然而,在此之后,人们就可以看到它在整个中国文学中的普遍存在。我选择了唐宋诗歌中的一些著名的例子进行详细的讨论,但也会集中讨论一些明清时期的诗歌。
以苏轼的《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为例:“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潁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叁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叁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四十年后,人们还在唱欧阳修的词,但如果我们把苏轼带回四十年前的营州,他可能不一定达到了线上所假定的幸福,因为那只是现实。只是虽然欧阳修还在,但那张特别的画并不是写诗的题材。它是怀旧的炼金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间间隔,提供了一些超越世俗的承诺。
最后两句话: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只有在西湖底部反射的月亮和苏轼自己记得欧阳修是有趣的,因为月亮的唤起是双倍的,如果不是三倍的话。它不仅是一颗月亮,也不是一颗反射在西湖上的月亮,而是月亮一直下沉到西湖底部的倒影。这种记忆的面纱就像,或者是怀旧的缩影。这是一个谜语,包裹在一个神秘的谜团中,而怀旧的特别崇高之处在于,这种包裹的过程,不可逆转地将过去从现在移除。
这种怀旧可以被理解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在某一特定地点是不可能的,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一个例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鄕。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这首哀悼诗中,苏轼产生了被送回家乡的幻想,把他已故的妻子从遗忘中挖掘出来,回到了亲密的亲密关系中。她只是在梳头,但似乎他们是在恢复前天的生活,好像什么都没有被打断一样。仿佛苏轼想要,过去可以变成现在,但他意识到,他的妻子终究不会认出他来。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苏轼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他也不能同时在特定的地方。位置那个特定的时间。正是这种双重方程式赋予了怀旧的全部力量和影响:空间和时间的同时性。因此,即使在这种幻想的物化中,在这种怀旧的物质上,也是他和他妻子之间的时刻。
这就是怀旧的诱惑,永远有一种诱人的承诺,只要我们更加集中精神,我们就能分辨出笼罩在黑暗中的人的特征。如果我们只是在人群中移动,并达到所寻求的数字,他们就会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辛弃疾的诗体现了怀旧的幻想,傻瓜的黄金,西斯佛式的救赎承诺。不像苏轼的“江城子”,苏轼能够在其中位置,但不是特别的时间。在这首诗中,诗意的声音与救赎的形象同在,但就像阿喀琉斯追逐乌龟一样,总是落后几步,跟不上缺席的身影。
怀旧的形而上学经验也许在于,在过去的叙事重建中,一个人在时间上创造了一个对自己完全真实的位置(在对当下所有意义的认知意义上,一个人只能事后才能做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如此多不同的力量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就像被动的乘客被这么多的水流所载着。只有通过虚张声势地回忆过去的过程,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时刻,它与我们现在所不能做的一切都是加权的。因此,在杜甫的例子中,对过去的吹嘘过程,是他在当下剧变中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宣泄。
所有的文学文化都被凡人的无能所驱使。例如,索福克勒斯通过托莫斯通过俄狄浦斯的无奈面对自己的命运。但是柏拉图-奥古斯丁和后来的启蒙运动传统试图通过超越的思想来克服人类固有的缺陷。通过对永恒、超越和无限的分享,人类才能忍受。这就是为什么时间在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哲学框架中没有位置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时间在前现代西方文学中不是一个显眼的主题的原因。
唯一接近中国人对时间痴迷的体裁是不必担忧未来,及时行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然而,在这些诗歌中唤起时间的流逝,是为了平息对当下命令的热情。只有在二十世纪,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一样,我们才对时间和对过去的怀旧有着相似的看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时间敏感性在海德格尔、胡塞尔、柏格森、怀特黑德和爱因斯坦的作品中都有更大的哲学转向,但这一点必须在其他文章中加以探讨。
英文文献综述
Moon imagery and related imagery groups appear in a large number of Song lyrics, and many of the masterpieces of Moon Shadow are circulated to the future with their rich expressiveness and delicate emo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of moon shadow in the Song dynasty, to explore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o talk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 moon image is prevalent in the Song lyrics.
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researc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cademic inquiry of the shadow culture in Song Ci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domestic scholars, but it has not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Song Ci,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cluding journals, papers, etc. are few, and mainly based on the image group aesthetic -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 as a clue to explore, some of the journal articles have a good reference, but not yet Form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research system. The literature devoted to the image of the Song of the Moon is not available. The status quo of foreign research: overseas scholars have less research on Song lyrics, many humans have realized less academic research, or started from the nostalgic emo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or studied the rhythm of Tang poetry and Song dynasty, etc., while the special Song Moon Shadow journal literature has not not yet published.
This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methods of the moon-shadow depiction in the Song lyrics, and explores the sentimentality of the moon-shadow image, the soft and beautiful realm, and its connotation is to cherish the time of hurting the spring, affecting the grievances, swearing and suffering, and political frustration and so on. . The image of the moon image enriches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the Song lyrics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yric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which deserves more in-depth research.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742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