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标准化日记对数学作业行为自我调节的自我监控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9 09:53:18

使用标准化日记对数学作业行为自我调节的自我监控

原文作者Bernhard Schmitz;Franziska Perels

单位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rmstadt,Germany;

University of the Saarland, Saarbruuml;cken,Germany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支持学生在数学作业中进行日常的自我调节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作者使用标准化日记作为自我监控工具来支持自我调节行为。根据自我监控理论,频繁的自我调节会导致自我调节学习的增强。完整的数据来源于195名八年级学生的样本。实验组95名学生用日记回答问题,为期49天,并参与了前后测量,而对照组只做前后测试。日记由关于自我调节的主要组成部分的问题组成。日记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自我调节呈线性正趋势。实验-对照组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通过组间相互作用得到自我调节和数学测试的时间。

关键词: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家庭作业;数学;日记;时间序列

这个想法是通过在日记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来激发他们每天对自己在数学作业中的实际自律行为进行自我反省。这种持续的自我反省将会加强对家庭作业行为的日常自律。例如,学生们在看完自己的数学作业后被问及是否会计划如何进行。这个问题可能会促使学生思考计划是否有用。此外,如果学生连续被问这个问题超过40天,那么他反映自己计划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Veenman等人(2006)描述了监控过程的重要性。韦伯等人(1993,p.38)对自我监控的定义是:自我监控是指记录或评价自己行为的行为。自我监控是作为数据记录技术引入的(cf. Shapiro 1984),但对我们的目的很重要的是,它最终也会引起行为上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监控的反应性。虽然这种效应在使用它作为数据收集技术时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它被用于研究,直接诱导反应活性,从而改变行为。潜在的假设是,记录的行为可能会促使自我反思的过程。为了教育的目的,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似乎很有希望:如果一个人只需要记录行为,教育目标就很容易实现。事实上,自我监控在学校里对有各种干扰的孩子起作用,如果他们记录下他们的问题行为,它就会朝着预期的方向改变,cf. Webber等人(1993)。

到目前为止,自我监控主要用于改变特定的行为,通过一个或几个变量来衡量。更一般的方法,如Zimmerman和Paulsen(1995)提倡改变自我调节,Zimmerman等人(1996)、Zimmerman和Kitsantas(2007)、Schunk和Zimmerman(2008)也非常有说服力。要改变的行为不只是一个方面,而是一组由整个自我调节周期定义的变量。由于应用于整个自我调节周期的自我监控不同于上述定义,我们试图将高级别的自我监控过程与一般的自我监控区别开来。高水平自我监控过程2被定义为整个自我调节周期的一系列记录。这一定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观察层次、变量范围和观察频率:首先,它观察自我调节的整个周期,这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来观察自我调节周期。第二,观察范围不是单个变量,而是整个周期的自我调节变量。第三,我们假设一个人的行为不会被记录下来,而是一系列的,因此需要更高频率的记录。尽管这个概念higher-level-self-monitoring-process关于自律的循环似乎相当有前途和生成教育实践,文学不显示数据,证明了这种自我监控过程的有效性既不现实生活学习也更长一段时间。

我们之所以要探讨加强自我调节学习的方法,是因为它越来越重要。由于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为每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配备一名教师,因此自我调节学习的相关性正在增强。此外,自主学习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承担更多的责任,并能适应学习者的个人需求。

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目标是展示自我监控对自我调节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我们处理了更具体的目标:(1)描述我们的自我调节过程模型(2)阐述我们的自我监控概念,最后(3)评估自我监控过程。首先,为了明确自我规制的概念,我们基于Zimmerman(2000)对自我规制的过程模型进行了阐述。我们也想澄清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关于第二个目的,我们想要总结自我监控理论方面的文献,描述自我监控的功能机制。我们想要提出一个自我监控程序,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学习情况下的应用是很重要的。作为这种自我监控的一种效果,自我调节有望得到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很容易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目标群体。因为自我调节学习对于学生至少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的环境特别重要,我们研究家庭作业学习领域,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来自我调节他们的学习比在课堂上学习。至少他们可以决定何时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学习多长时间。通常,学校会给不同的科目布置家庭作业。我们把对家庭作业行为的研究集中在数学学习上,因为数学作业在学校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学生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数学作业上。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作为家庭作业行为增强的结果,我们期望发现对数学学习结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是通过数学测试的结果来衡量的。最后,本文的第三个目的是评估自我监控程序的应用。在韦伯等人(1993)之后,只有少数研究使用控制组设计。因此,我们采用了前后测量的控制组设计。另外,我们将控制组设计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文献表明,以往对自我监控的评价往往完全基于自我报告的测量。因此,我们也应用数学能力测试。

一、自我调节的过程模型

我们的自我调节模型,参见Perels et al. (2005) (cf. Schmitz, and Wiese 2006),是对Zimmerman s(2000)三相循环模型的一种调整,该模型侧重于自我调节的状态方面。因此,它包含情境影响和效果,如学习情境、实际目标、学习和意志策略的实际使用以及实际目标实现。图1显示了我们的流程模型。根据Zimmerman(2000)的研究,自我调节指的是为实现个人目标而计划并周期性调整的自我产生的思想、感觉和行动。需要知道的是,Zimmerman明确地将此定义视为流程定义。这一定义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自我调节的周期性,因为它包含一个将先前学习与当前学习联系起来的反馈回路。为了标记自我调节学习的各个阶段,我们更喜欢赫克豪森和库尔(1985)广泛使用的符号:行动前阶段、行动阶段和行动后阶段。

图1—自我调节模式

(一)预作用阶段

自我调节模型(图1)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范例学生的学习行为。他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做数学作业,其中包括老师布置的一些任务。在学生试图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之前,必须做一些初步的决定。首先,他将检查任务是否容易,是否可以用自动例程解决。那么自我调节就没有必要了。如果任务更困难,学生将粗略地检查他的资源,(例如动机和影响)。之后,学生将开始与任务相关的目标设定和计划他的家庭作业。自我效能感信念也起着重要作用(cf. Bandura 1997;齐默尔曼2000年)。虽然在我们的模型中自我效能感包括在预作用阶段和,因此,是概念化作为应用学习策略,预测模型的反馈结构的同时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还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例如,满意掌握困难的任务应该增加自我效能信念)。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稳定性,Bandura(1997)指出自我效能感信念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根据Schmitz和Skinner(1993)对状态控制信念概念的研究,我们应用了状态自我效能和特质自我效能的概念。

(二)操作阶段

在作业的行动阶段,学生必须运用意志(见Kuhl和Fuhrmann 1998)和学习策略。按照关于学习策略的一般研究路线(参见Pintrich等人1991),可以区分三种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更多地与数学相关。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行动前阶段的一部分)、调节和监控。在我们的方法中,监控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试图通过使用日记来支持自我监控。资源管理战略在行动阶段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努力调节和集中管理。

(三)反思阶段

继Bandura(1986)和Zimmerman(2000)之后,行为后阶段的特征是自我反思,包括自我判断和评估程序,包括将一个人的行为与目标和归因进行比较。自我反省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失败的情况下,自我反应可能会刺激学生为下一个学习阶段画出结果:改变他的学习目标或尝试其他策略。重要的是该模型的周期性,这意味着每个变量都可以被视为预测器和结果。

(四)流程方法的功能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过程方法?因为流程模型是基于状态的。学习状态是在一个时间点的一个情境中测量的学习行为。(Schmitz and Wiese 2006)。继Hertzog和Nesselroad(2003)之后,状态是个体相对可变的属性。学习状态本身包含子组件,子组件是自我调节的组件。通过更高层次的自我监控程序,我们要求使用日记来了解自我调节的状态。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日记所测得的一系列状态会导致一系列自我调节变量的时间序列。因此,我们有三个方面的趋同:我们的模型,干预的方式和数据的种类。首先,我们依赖于一种基于状态的自我监管过程模型。第二,我们进行高层次自我监控的方式是通过日记来观察日常的状态自我调节行为,第三,一系列的日常自我调节测量得到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对更高层次的自我监控程序有什么期待?因为每天一次的观察不会改变核心的自我调节,但是连续49天的观察,自我调节会有轻微的变化趋势。对于前后比较,我们认为自我调节的水平可能会提高。

二、自我监控理论

自我监控程序说明

我们如何应用自我监控程序?我们的理念是基于经常对整个自我调节周期进行自我监控。这是通过应用标准日记来实现的(s. Schmitz和Skinner 1993;Schmitz和Wiese 2006)。在这个日记中,学生们被要求在7周的时间里每天回答与我们上面描述的自我调节相关的问题。附录中包含了部分自我监控工具的范例。

在日记中被问到的主题是什么?按照自我调节模式,我们要求日记中所有与三个阶段相关的重要主题。在学习之前,我们会在行动前阶段提出问题。关于行动阶段的问题是在行动后阶段开始时提出的,因为我们不想干扰核心的学习过程。在行动前阶段,我们询问学生是否计划如何达到他的目标。自我效能感也包括在内。在学习(行动阶段)中,我们不提问。只有在学生休息的时候,我们才会要求他们报告,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会问他们是否能够激励自己继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主题后,处理行动和行动后阶段。

一般的自我监控是如何促进学习的

为了了解自我监控的功能,我们提出了一些解释反应性效应的文献结果。文献中描述了一组机制,从中我们提取出以下主要功能:注意力集中/意识、提醒/检查表和自我反省。最后,自我调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增强自我调节。Zimmerman和Paulsen(1995)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分析。

首先,我们转向注意力集中/意识和提醒/检查表功能。韦伯等人(1993)认为,通过询问有关一种特殊行为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这种行为上。这种关注可能已经导致了行为上的改变。一个类似的论点集中在自我监控工具中问题的提醒效果,它提供了关于话题在当时的重要性的线索。例如,在作业开始的时候被问到你的计划会让你思考你的计划并详细说明。如果自我监控工具包含一系列的问题,如检查表,它可能会帮助你作为提示,做项目的设想,或至少思考问题中要求的主题。

元认知研究者将关注自我监控对自我反思的影响。自我监控过程中的问题会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这种行为(例如,“我思考这个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学生学会区分有效和无效的表现,并发现适当或不足的学习策略。

自我监控的最终机制是关注自我调节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上我们描述了我们的自我监控程序。自我监控程序背后的理念是加强所有这些自我调节的单一组成部分。此外,我们还设想通过将两者结合在一份问卷中,并激发对其关联性的自我反思,来强化自我调节的整个周期。例如,我们希望刺激目标的制定,计划行动以达到目标,执行这些行动并监督其应用,并且在目标和实际表现之间有差异时规范行为。此外,因为自我监控一个自我调节周期是不够的,他们被刺激自我监控一个自我调节周期超过40个周期。

综上所述,我们对反应性效应的解释如下:注意集中、提醒/检查表、自我反省和整个自我调节周期的增强。

不同程度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如前所述,我们把自我监控定义为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可能的记录。自我监控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一个人可以在做作业的时候监视自己的注意力。这意味着监视一个变量,该变量是自我调节周期中动作阶段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记录整个自我调节周期。这可以从整个自我调节周期的更高层次来实现。人们也可以记录一个人一天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如几周、几个月或一年。我们将高水平自我监控过程定义为从更高的层次(范围更广)和更高的频率记录自我调节的周期。请注意,自我调节周期的高级自我监控包括对所有三个阶段的重要变量的监控。还要注意,高水平的自我监控包括通过在日记中问一个问题来观察状态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我确信我会完成我计划要做的事情”。更复杂的是,监控也是自我调节周期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更高层次的自我监控和更低层次的自我监控。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我们有两个设计部分:使用日记的每日测量(时间序列)和控制组前后的比较。主要的假设是我们使用日记的自我监控程序增强了自我调节的单一状态。由于观察期包含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状态,这些状态的不断增强将导致一个正向的(状态)自我调节趋势。自我效能被认为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参数,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Self-monitoring of self-regulation during math homework behaviour using standardized diari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enhancing math learning and general self-regulation by supporting daily self-regulated learning during math homework. The authors use standardized diaries as a self-monitoring tool to support self-regulatory behaviour.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self-monitoring, frequent selfmonitoring of self-regulation will lead to an enhance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lete data stem from a sample of 195 8th grade students. 95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swer questions in diaries for a period of 49 day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re-post measurement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works on the pre- and posttests. The diary consists of questions regarding main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ion. The time-series analyses of the diary variables show a positive linear trend for self-regu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of variance for the pre-post experimental-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yielded time by group interactions for self-regulation and the math test.

Keywords

Self-monitoring Self-regulation Diaries Time-series Homework Math

The idea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daily self-reflection about their actual self-regulation behaviour during math homework by presenting them questions within diaries. And that this ongoing self-reflection will enhance daily self-regulation of homework behaviour. E.g., the students are asked after they had a look at their kind of math homework task whether they will plan how to proceed. This question might stimulate a student to reflect about whether it might be helpful to plan. Moreover, if the student is asked this question for a series of more than 40 days the probability might be enhanced that he will reflect his planning.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processes is described in Veenman et al. (2006). A definition of self-monitoring is given by Webber et al. (1993, p.38): “Self-monitoring refers to the act of recording or rating onersquo;s own behaviour”. Self-monitoring was introduced as data recording technique, (cf. Shapiro 1984) but important for our purposes is that it turned out also to induce changes in behaviour. This phenomenon was referred to as reactivity of self-monitoring. Although this effect introduces some difficulty in using it as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 it was used for studies to directly induce reactivity and therefore, change in behaviour.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the act of recording might prompt self-reflection processe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this method of behaviour change seems to be rather promising: if one only needs to record behaviour, educational goals can easily be obtained. Indeed, self-monitoring1 worked in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various disturbances: if they recorded their problematic behaviour, it changed in the desired direction, cf. Webber et al. (1993).

Until now self-monitoring was mainly used for changing specific behaviour, measured by one or a few variables. More general approaches, e.g., changing self-regulation was advocated by Zimmerman and Paulsen (1995), very convincing by Zimmerman et al. (1996) and also by Zimmerman and Kitsantas (2007) and Schunk and Zimmerman (2008). The behaviour to be changed is not just one aspect but instead a group of variables defined by the whole cycle of self-regulation. Because self-monitoring applied to the whole cycle of self-regu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finition introduced above, we try to distinguish a high-level-self-monitoring-process from general self-monitoring. A high-level-self-monitoring-process 2 is defined as a series of recordings of the whole cycle of self-regulatio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1962],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