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生活:精神价值、人生目标
和大学生
原文作者 Kaili Chen Zhang 单位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China
原文作者 Esther Dawen Yu 单位 La Jolla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mmunology, La Jolla, CA, USA/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
摘要:简介: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与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相关。然而,关于亚洲大学生的精神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此项研究通过关注新加坡学生的精神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来解决这种缺乏研究的问题。
方法:在新加坡两所政府资助的大学进行了四百九十次结构性调查和六十四次后续访谈。
结果:统计数据显示精神价值与内在目标呈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SWB)密切相关。
讨论:发展精神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目的,从而促进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目标;个性发展;精神价值
一、介绍
什么构成了美好的生活,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而自从人类有历史开始以来,人类一直致力于过上美好的生活。人们的终极关怀,生活目的以及意义和存在,通过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事实上,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都与人的人际关系有关,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最重要的是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考虑到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中心位置,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对年轻时这两方面的关系还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和人生目标。特别是,研究人员想知道哪些精神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这两个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以及“美好生活”对今天的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一)精神价值
价值观通常被定义为人们生活中的指导原则(Schwartz,1992)。他们指导我们设定符合具体价值类型的目标,并激励我们持续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施瓦茨模型中的四种广义价值类型是自我超越、保守、自我增强和对变化的开放(Schwartz,1992)。自我超越包括普遍主义的仁爱。保护包括传统、一致性和安全性。自我增强指的是权力和成就价值,而改变的开放性是指自我导向、激励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此外,Schwartz和Huisman(1995)报道宗教人士持有传统,符合仁爱等价值观。研究表明,精神价值与幸福感正相关;帮助人们形成更高的个人目标并指导他们加强个人发展(Kasser等,2002)。这一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那些感受到上帝精神支持的个人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健康特征,如抑郁较少、心理压力较低、孤独感较低、自尊水平较高( Larson等,1998; Plante和Sharman,2001)。这种支持也可以引导高度的精神个体发展促进幸福和乐观的人生观的世界观(Dull and Skokan,1995; Mclntosh,1995)。
(二)生活目标
人生目标通常被定义为我们渴望成为谁以及我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例如McAdams,1994)。与个人价值观相比,它们处于更具体的层面,而且是可以超越背景的一般原则。不仅仅是梦想,它们还提供结构和目的,指导未来的生活,指导日常选择(Salmela-Aro和Nurmi,1997)。生活目标也可以根据其内容分为两类:内在和外在(Kasser和Ryan,1996; Schmuck等,2000)。内在目标以个人成长、健康、关系和服务为导向,而外在目标则集中在财务成功、名誉、物理外观和能力上。大量的研究表明,与那些外在的导向相比,内在的价值取向更促进了个人的幸福感。
价值观是高层次的“持久激励目标”,目标是价值的表达。价值观是指导人们选择符合特定价值类型的目标并激励他们持续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指导原则。精神价值和人生目标都以重要的方式与福祉和动机联系在一起。理解人生目标和精神价值观的发展,以及运用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这可以激发并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帮助他们实现潜在的目标。我们对大学生特别感兴趣,因为年轻成人是大多数,年轻人进入大学,探索他们的生活的可能性,大学是独立的青少年过渡到独立的年轻人的关键时刻。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阶段(即从十几岁到十几岁的阶段)也是个人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与亚洲大学生的观念精神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相关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作为一项关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大型项目的一部分,这项研究通过关注新加坡学生的精神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来解决这种缺乏研究的问题。我们假设学生的内在生活目标与他们是否拥有精神价值正相关。相反,外在目标没有类似的效果。
- 方法
(一)参与者
研究的第一阶段涉及向新加坡政府资助的两所大学的分层样本分发邀请函。以避免取样偏差,选择各不相同的班级科目和部门。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共发放830份问卷,490名本科生同意参加该研究,回复率为59%。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是20.52(标准差= 1.72)。第三阶段包括邀请完成问卷的参与者进行个别访谈,接受了64名学生的访谈。虽然大部分学生是本地新加坡人(75%),其余的来自亚洲各地(如马来西亚,香港)和其他国家。参与者反映了新加坡的整体人口统计。中国人(73.5%),马来人(13%),印度人(8.8%),欧亚人;和其他组织(4.7%)。由于新加坡官方语言和大学教学媒体都是英语,所以调查和访谈都是用英语进行的。在研究之前给予知情同意。
(二)学习规划
目前研究采用的是混合方法设计。研究的第一阶段涉及到将两次调查分发给大学的分层样本。为避免取样的偏差,选择的班级科目和部门各不相同。答复率是78%。我们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南洋理工大学道德委员会的批准,并符合在1995年(经爱丁堡2000年修订)赫尔辛基宣言的规定。该项目的参与者获得知情同意,并保留匿名。
(三)愿望指数
人生目标的评估采用了从Kasser和Ryan(1996,2001)改编的愿望指数。参与者被要求指出他们希望在未来10年内达到的目标(如期望指数中所列)。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时间框架将这一措施与可能类似于价值措施的其他通用人生目标措施区分开来。使用1(不重要)到5(非常重要)的比例,参与者评价每个目标的实现有多重要。这些人生目标项目来自八个生活领域:其中四个被定义为“内在”(个人成长,社区贡献,关系和健康),四个被定义为“外在”(财务成功,外表,成名,和力量)。例子包括“我会帮助需要它的人,不要求任何回报”(社区贡献),“我的名字将被许多人知晓”(名誉),“我将成长和学习新事物”(个人成长), “我希望在身体,布料和时尚方面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外表),“我会变得富有和物质上的成功”(财务成功)。
(四)施瓦茨的价值调查
施瓦茨的价值观调查(SVS; Schwartz,1996)是人类价值观中使用最广泛的衡量标准。根据施瓦茨的模型,我们广义地定义了精神价值,包括自我超越的价值观(仁爱和普遍主义)以及两个保护价值观(传统和一致性),非精神价值观是三种自我增强价值观包括自我导向、刺激、享乐主义。根据所回顾的文献资料,人生目标在运作上被定义为“努力追求自己的日常行为”的“永恒的个人奋斗”;他们是我们渴望成为我们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以及我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人(McAdams,1994)。这些目标包括内在目标,即服务、健康、个人成长和关系,以及外在生活目标,包括名望、财务成功、外表和力量。尽管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精神价值,SVS中的所有10个价值都是衡量的:一致性、传统、善良、普遍主义、自我导向、刺激、爱国主义、成就、权力和安全。克朗巴赫的阿尔法徘徊在0.45和0.80之间。相反,外在目标没有类似的效果。
(五)个人采访
为了进一步了解参与者关于“美好生活”的观点以及精神价值观在其个人追求中的作用,采用第一作者发布的半结构式访谈指南,对64位参与者进行了后续采访。 (所有参与者都被邀请接受采访,但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以及许多参与者迟迟不接受邀请,因此只有64位受访者由作者和研究助理采访过。)
在所有访谈中,研究员或研究助理向与会者解释说,人生目标指的是“持久的个人目标”,而这些目标是参与者在未来10年想要达到的目标。内部和外在目标以及精神和非精神价值之间的差异也呈现给参与者。开放式问题被用来捕捉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但是,由于本指南的内容和问题流程具有探索性,访谈指南的具体用法在每个人的基础上都有所不同。定性数据在理解参与者对美好生活的看法以及精神价值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方面增加了深度。它揭示了无法从调查问卷中获得的见解和观点,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
(六)定量和定性分析
对于调查数据,为了检查生活目标和精神价值的相关性,我们在它们之间运行了零阶关联。表1中规定的内在或者外在生活目标变量与精神或者非精神价值变量之间的零级相关性为我们研究的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使用SPSS软件版本16.0(SPSS,Chicago,IL,US)进行统计分析。P lt;0.05被认为是显着的。
访谈数据按照类似的规则(即对宗教的态度,对精神价值的态度)进行组织,这些数据基于数据中出现的模式。这些代码代表了对描述性数据进行排序的重要方式(Bogdan and Biklen,1998)。 在审查编码类别之后,总结了每个代码中的其他主题。
三、结果
(一)调查数据分析
对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年轻成年人精神价值与内在人生目标正相关的证据。如表1和图1所示,所有精神价值观(即整合性、普遍性、传统性和忠诚度)都与四个内在目标中的两个正相关。大多数非精神价值(即自我指导、刺激、享乐主义、成就和权力)与四个外在目标中的至少一个正相关,而非精神价值与内在目标没有正相关。(表1所示的两种力量是不一样的,一种是外在目标,另一种是由施瓦茨的“价值观调查”所定义的价值)。相反、符合性、传统和普遍性与负相关至少有四个外在目标中的两个,而仁慈与一个负相关:财务上的成功。最后,三种非精神价值(即享乐主义、成就和权力)的分数与至少两个外在目标显示出强烈的正相关,而自我指导和刺激与一个外在目标正相关。相反,所有精神价值与财务成功和权力的外在目标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
(二)面试答复
对64次后续访谈的定性分析提出了三个关于参与者关于美好生活和精神价值观在个人追求中的角色的观点:(i)对美好生活的认识;(ii)对宗教/精神价值观和信仰的态度,以及(iii)精神价值或灵性在生活中的角色。大多数参与者对精神价值观和信仰持肯定态度,并相信精神价值观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参与者在“幸福”和“意义”方面概念化了“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构成了家庭、工作、朋友、外表、健康、宗教信仰和对他人的服务。
(三)对美好生活的看法
为了与文献中常见的表征保持一致,从访谈中得出的数据表明,许多参与者根据“快乐”和“有意义”将概念化为“美好生活”。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65%表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最重要,其次是工作(63%)、朋友(59%)、外表(51%)、健康(49% )、宗教信仰(35%)和为他人服务(32%)。 有趣的是,27%的受访学生解释说,尽管找到一份工作并拥有稳定的收入很重要,但“一个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金钱。大约13%的参与者希望在未来两到三年结婚并生育孩子。在这个群体中,有5%的人表示希望从大学中学习一个学期或一年,为慈善组织工作,4%希望有机会学习,工作,生活在另一个国家或探索世界。
(四)对宗教/精神价值和信仰的态度
大约44%的人表示,承诺、真相、爱和正义等精神价值观对他们很重要。
一位高年级学生形容她的生活如下:我对生活的方向感到很满意;我的精神价值观帮助我在困难时期找到意义。
一名学生将灵性描述为具有建设性:我的个人价值观提高了我表达自己的能力,并更多地做我想做的事情。
另一名学生评论道:我的精神价值对我来说是个人重要和有意义的。
一小部分学生(19%)对宗教或精神价值观和信仰抱有冷漠的态度。一个类似的数字(17%)表示,他们时不时会遇到“精神或宗教问题”。大约13%的学生报告说他们对宗教感到“失望”,而宗教或精神价值观并不能帮助他们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
许多参与者(37%)同意有正确和错误的绝对标准。大约67.5%(包括那些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认为自己是“精神”,而32.6%的人称自己为“自由思想者”,并且对宗教没有兴趣。只有少数报道说宗教对人生目标有负面影响;例如,一名妇女解释她如何看待她的家庭的宗教与她的吸引力目标相冲突:
我来自一个穆斯林家庭,我应该穿伊斯兰服装。当我和我的朋友在一起时,我想看看自己最好的一面,头上戴着头巾肯定不会让我感觉良好。我的父母希望我穿伊斯兰服饰,但我知道,一旦我换了衣服,我就再也不能穿牛仔裤等了。当我穿着那些伊斯兰服装时,我看起来并不太好。
(五)精神价值或灵性在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Royce-Davis和Stewart(2000)的研究结果,Duffy和Blustein(2005)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角色精神性的研究发现,许多参与者(37%)认为他们的精神 奋斗影响了他们在大学的职业发展/专业选择,18%认识到精神价值在职业决策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价值观在决策中的整合。
一位高年级学生报道:我个人的目标在我为未来生活选择不同方向的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Asia-Pacific Psychiatry ISSN 1758-5864
ORIGINAL ARTICLE
Quest for a good life: Spiritual values, life goals, and college students
Kaili Chen Zhang1 PhD amp; Esther Dawen Yu2,3
1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China 2 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
3 La Jolla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mmunology, La Jolla, CA, USA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life goal, personal development, spiritual value
Correspondence
Kaili Chen Zhang PhD,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China.
Tel: 852 22194195
Fax: 852 28585649
Email: kaili.c.zhang@gmail.com
Received 23 October 2011
Accepted 6 January 2012 DOI:10.1111/j.1758-5872.2012.00183.x
Abstract
Introduction: Values and life goals are associated with onersquo;s general well- 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there is insufficient documentation about issues that are linked with the notions of spiritual values and life goal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sia. This study addressed this lack of research by focusing on the spiritual values and life goals among students in Singapore.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ninety structured surveys and 64 follow-up interviews were taken in two government-sponsored universities in Sin- gapore.
Results: Statistics showed that spiritual valu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rinsic goals, which had been shown to strongly relate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Discussion: Developing spiritual values may promote subjective well- being by enabl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Introduction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life, and how to live a good life, are very debatable topics, while human beings have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living a good lif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Peoplersquo;s ultimate concerns, purpose of life, as well as its meaning and existence, are expressed in one form or another through their personal values and life goals. Indeed, values and life goals are associated with onersquo;s interpersonal relation- ships, responses to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life, and most of all,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 being. Given the central place of values and onersquo;s life goals, it is surprising that we still know relatively little about how these two are related in young adulthood. The present study, therefore, focused on college stu- dentsrsquo; spiritual values and life goals. In particular, the researchers were interested to find out which spiritual values and life goals are important to todayrsquo;s college students, how these two are related, and what “a good life” means to todayrsquo;s collegersquo; students.
Spiritual values
Values are commonly defined as guiding principles in peoplersquo;s lives (Schwartz, 1992). They guide us to set goals that match specific value types, and motivate us to work persistently towards those goals. The four broad value types in Schwartzrsquo;s model are self-transcendence, conservation, self-enhancement, and openness to change (Schwartz, 1992). Self- transcendence includes universalism and benevo- lence. Conservation includes tradition, conformity, and security. Self-enhancement refers to values of power and achievement, while openness to change refers to values of self-direction, stimulation, and hedonism. Furthermore, Schwartz and Huisman (1995) reported that religious people hold values such as tradition, conformity, and benevolenc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spiritual values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well-being; helping people form higher personal goals and guiding them to enhance personal development (Kasser et al., 2002). This line
of research has been extended to suggest that indi- viduals who feel spiritually supported by God incur a hos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attributes, such as less depression, lower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less loneliness, and higher levels of self-esteem (Larson et al., 1998; Plante and Sharman, 2001). This support can also lead highly spiritual individuals to develop a worldview that promotes well-being and an optimistic outlook on life (Dull and Skokan, 1995; Mclntosh, 1995).
Life goals
Life goals are often defined as our aspirations for who we want to become and what kind of life we want to live (e.g. McAdams, 1994). Compared with personal values, they are at a more concrete level, and yet are general principles that can transcend contexts. Being more than dreams, they provide structure and purpose, direct future lives, and guide everyday choices (Salmela-Aro and Nurmi, 1997). Life goals can also be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ntent into two type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Kasser and Ryan, 1996; Schmuck et al., 2000). Intrinsic goals are oriented towards personal growth, health, relationship, and service, while extrinsic goals are focused on financial success, fame, physical appear- ance, and power. Substantial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n intrinsic value orientation promotes personal well-being in comparison to those who are extrinsi- cally oriented.
Values are high-level “enduring motivational goals”, and goals are expressions of values. Values serve as basic guiding principles directing people to choose goals that match specific value types and motivating them to work towards those goals persist- ently. Both spiritual values and life goals are associ- ated with well-being and motivation in important way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 ment of life goals and spiritual values, and to use variou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onersquo;s life to h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033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