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经济学:起源,困境与前景
原文作者 Tian Shi 单位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生态经济与水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是阐明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第一步。过去十年来,生态经济学在西方日益受到关注。同样,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学者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条件对现有的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然而,这一努力在西方很少被人所知,迄今为止对中国人在国际生态经济学运动中的态度的潜在作用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弥补这种忽视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中国生态经济学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传统?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政治和制度意义是什么?中国生态经济学家在一个公开辩论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的社会中会感到舒适吗?为了阐明中国对生态经济学的理解及其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对其新兴背景,演化历史,关键观点与理论,自然与政策影响进行了初步概述。确定了中国生态经济学的三大知识源,并强调了理论应用。然后,讨论未来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中国生态经济学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除了生物物理功能和生态条件之外,社会政治结构和过程还需要在扩大生态经济学研究议程时予以明确解决。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中国;政策科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和谐发展
1.介绍
正如加尔布雷思(Galbraith,1987,p.1)指出的那样,“经济理念总是和密切地是他们自己时间和地点的产物;除了他们解释的世界之外,他们不能被看到。”为了将生态经济学的含义表述为“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从广义上解决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Costanza,1991,p.2),我们应该重新考虑生态经济学在其社会和文化背景来了解它所服务的议程,或未来希望实现的社会表现形式。
1.1.国际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对传统经济增长的怀疑和批评(Carson,1962;Meadows等,1972)。因此,学术界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等人重新思考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并将生态内容和系统思想纳入经济学背景(Boulding,1966a,b;Perrings,1987;Jacobs,1991;Common,1995年)。“任何试图将自然界的研究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区分开来的尝试必然会产生令人不满意的结果”(DeBardeleben,1985,第128页)。因此,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为阐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方法论支点。生态经济学作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回应和批判,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推出(Costanza,1991;Howarth,1998)。在制度方面,第一个主要的战略举措是1988年组建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ISEE),1989年出版生态经济学期刊(Turner等,1997)。在过去的十年中,生态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关注,(Costanza和King,1999),其发展进入Duchin(1996)定义的“第二阶段”。
1.2.中国国内的设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领导层采取了模仿西方的思想体系,把工业化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环境卫生的概念-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以改善工作条件以提高经济效率-虽然是从苏联引进来的(Yuetal。,1987),但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并不被视为一个问题(Xu,1982)。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分裂将中国与国际接触隔离开来,1966年的文革开始使环境问题从属于政治目标。例如,政府和公众都忽视了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大规模恶化和许多生态过程的破坏(Zhu,1989)。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Edmonds,1999)。
1972年,代表们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Edmonds,1994),中国恢复了对环境的关切。与此同时,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两份报告“增长极限”(Meadowsetal。,1972)和“人类在转折点”(PestelandMesarovic,1974)激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环境与发展的辩论。虽然中国学者拒绝了零增长的规定,并继续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科技进步的潜力,但他们也普遍接受“有机增长”的概念,并认识到“任何一个部分的增长都取决于其他人的增长或不增长。因此,任何一个部分的不良增长不仅会威胁到整个部分,而且还会威胁到整个世界“(PestelandMesarovic,1974,p。5)。
同时,1972年的两次重大事件给高级政策层面带来了明确的环境意识。一个是大连湾的红潮,导致大量的贝类和水产品生产损失;另一个是北京鱼市的污染事件(Edmonds,1994)。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国务院成立了一个调查和治理委员会,表明官方承认中国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Qu,1994)。针对这些和其他问题,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环境与发展的辩论愈演愈烈。一些人认为,经济增长如果不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就不能持续下去(Wu和Flynn,1995),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必须遵循“污染先行,后清理”的模式(Edmonds,1999)。很明显,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被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结果,公众意识和必要的政治意愿导致1979年通过了“环境保护法”,此后环境问题被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Yuetal。,1987)。
2.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历史回顾
7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开始探索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WangandXu,1996)。最初,他们批评传统经济范式的方法是:(1)寻求经济增长作为破坏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唯一目标;(2)当代经济发展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和(3)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危及全球发展和环境(Liuetal。,1997)。一个简短的历史回顾是
对于理解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前景至关重要。
中国学者在生态经济学中的集体智力活动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Wang和Xu,1996;Shi,1999)。1980年至1984年的第一阶段,把生态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最初,学者们从自己的学科观点,如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学和哲学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和环境问题(Jiang等,1985;Xu,1987;Ye,1988)。他们强调研究生态经济问题的必要性和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必然性(中国电机工程学会,1985)。当第一次全国研讨会于1980年9月在北京举行时,经济学家徐迪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唯一的中国成员马世军等人提出建立生态经济学。这是中国自然和社会科学家第一次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后在1982年11月,首届全国生态经济学大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共有70多篇论文被提交,探讨和讨论了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内容和方向(Zhaoetal。,1996)。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CSEE)在北京成立时(王和徐,1996),万里副总理在开幕词中强调:“生态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的一个战略问题”(Zhao等,1996)。他的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注意力,引起了公众对生态经济学的认识。不久之后,各省的生态经济学社团在中国各地成立。虽然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争议,但改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科去寻求新的想法和技能。
1985年至1994年的中国生态经济学第二阶段的特点是跨学科研究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生态学和经济学过于注重其学科界限,这使复杂的生态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失效(Jiangetal。,1985;Wang,1988;Liu,1989a)。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鼓励学者跨越学科界限,在解决问题时采取整体方法,这不仅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而且还采用了分析性的经济学方法,而且扩大了传统经济学的边界,忽略了根本性环境的重要性(Shi,1999)。在这十年中,一个重大成就是和谐发展理论的形成,这将在后面讨论。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生态经济学第三阶段的开始,其中理论研究日益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渗透和融入新兴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出现表明了拓宽生态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趋势(Liuetal。,1997)。同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话,并更多地关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工具和多元化方法。在实践中,生态经济理论已被用作中国各种活动的指导原则,如生态农业(叶,1988)和生态城市(马,1989)的发展。
3.理论建构
作为哲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体,中国生态经济学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Shi,1999)。根据学会建立的标准和期刊出版情况来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是4年,比国际同行年龄大(石和刘,2000)。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仍然没有正式与ISEE相关联来自不同自然和经济条件以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无疑影响了学者在研究问题上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再加上语言和制度的差异,使得中国学者感到与世界其他地方相对孤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与西方学者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面对面接触的情况相对较少,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在西方似乎是一个吸收,反应和表达其过程的过程西方对口。但是,这不是实际情况。近年来,两个社会的研究兴趣越来越集中在可持续性问题上,这要求跨学科研究以适应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Jiang,1995;Munda,1997;Shi,1999;MGonigle,1999)。中国学者已经认识到将自己确定为国际生态经济学界的重要性,自1995年起,王松培就与ISEE进行了初步接触(个人通讯,2001年)。
3.1.认识论基础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为阐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很大努力。澄清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独特认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Shi(1999)指出了促成中国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的三大智力来源。
3.1.1.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经济思想
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思想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在古代文献中,如Ritu-在公元前70年,als(Liji)记载了一年中某些时期的伐木,狩猎和捕鱼的限制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保护措施(Zhu,1989)孟子指出,在2000多年前,开放未开垦土地和篡改自然的危险(Yu等,1987)。在儒家哲学中,自然受到人类道德的影响(Jiang,1989)。儒家的道德原则指导了中国的思想和行为超过2000年(Zhu,1998)。道家的中心思想是自然是一个,它的活动是无所不在的,它是永恒的,没有创造的,它的运作完全是自发的和自发的(李约瑟,1956)。道家哲学家认为,自然倾向于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状态,而不是通过强迫和约束,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陶。这表明了宇宙的有机模型,它将自然现象看作活生物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因果链或机械过程。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人类行为的最佳标准,并将自然秩序视为极端之间的平衡,从而产生动态稳定(Sabelli,1998)。
这些传统中的许多都有共同的观点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融为一体),设想人与自然的持续互动与互惠。这种儒家思想,道教和中国佛教的系统方法把社会和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以及心灵与自然的相互依存(Clarke,1997)。Calli-cott和艾姆斯(1989年,第11-12页)建议“寻求新的整合和道德范式,借此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相互满足和有益的人与自然关系。......东方传统思想[已被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概念资源。“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反映了对早期但已经可见的生态危机的理性反应(Elvin,1998)。他们已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集聚,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兼容性需求,并为以健全的生态经济思想为基础的替代范式奠定了基础。”
3.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强调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综合(Boulding,1952)。鼓励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分析方法已被合法化为科学研究中的主导方法论(Kaufmann,1987)。此外,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种理解人性和历史的生态学方法,它表明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形式将生态自律整合为一体(Benton,199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由于其作为一种科学和意识形态而获得的特殊地位,因此在中国的影响力大于西方国家。中国作为一种社会条件活动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极大影响。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分析应用于问题的学者总是受到这种政治影响的束缚,并且有时必须将他们的意见塑造成可接受的政治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认知框架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3.1.3.近代西方科学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继承了古代生态经济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物。除了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大卫·里斯的地租理论,鲁道夫·克劳修斯的“动力学定律,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厄恩斯海克尔的生态学,阿尔弗雷德洛特卡的系统思想在中国生态经济思想的演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Shi,1999)。但是,这个“西学”的过程绝不是孤立的;人们很难否认中国本土传统对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深刻贡献。
3.2.综合生态经济系统
中国学者对生态经济学研究课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徐(1982)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与经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因此,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6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034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