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原文
The Effect of Employment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60 - 80 Years Old People
Part 1
The ancient inquiry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happiness has recently become one of the vigorously discussed subjects in economic literature and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diverse social scientists (Diener et al., 2017; Frey and Stutzer, 2002; Clark, 2018). Research in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data and important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employment status and income (Clark et al., 2018). Moreover, the objective benefits of SWB for individuals,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society have been extensive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e.g. Clark et al., 2018; Naude et al., 2014; Stephan, 2018). Health, income, social behavior and workplace success are among these benefits (Oswald et al., 2015; De Neve et al., 2013).
The current study aims at contributing to the literature by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of employment at older age (60 – 80 years) with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of SWB: life satisfaction. Population aging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 which carries significant impacts over employment, income and the labor market.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workers is growing,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older workers choose to continue working partially or fully, instead of ceasing abruptly all forms of paid employment (Axelrad, 2018).
Previous studies that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ople and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revealed some puzzling findings. On the one hand, the literature shows that being unemployed carrie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life satisfaction (Abolhassani and Alessie, 2013) and that employment is beneficial for older age SWB. Nikolova and Graham (2014)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work patterns and SWB. In their study, voluntary part-time workers were found to be happier and to experience less stress and anger compared to other employees and late-life workers under voluntary part-time (or full-time) arrangements were found to experience a higher level of SWB compared to retirees. Other results displayed no short-term effects of retirement on mental health, but a strong negative long-term impact was detected. This impact survived a battery of robustness tests and applied equally to women and men as well as to people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Heller-Sahlgren, 2017).
On the other hand, other studies suggested that retirement carried no negative effect over older age life satisfaction (Clark and Fawaz, 2009; Steptoe and Lassale, 2018). Moreover, some scholars found that retirement appears to actually impro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nseca et al., 2015) once the endogeneity of retirement is accounted for (Charles, 2004). Calvo et al. (2009) found that the key factor was not the type of transition (gradual or immediate retirement) but whether people perceived the transition as a result of their free choice–older adults who wanted to prolong their work careers but were unable to do so reported lower levels of life satisfaction compared to retirees who did not consider other forms of employment (Dingemans and Henkens, 2014). In another study, involuntary retirement was found to be detrimental to life satisfaction compared to voluntary retirement. Yet, taking a bridge job was found to mitigate this negative shock (Dingemans and Henkens, 2014).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role of employment in older age SWB. We use the database of the 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 (SHARE) and present two main contributions:(1) methodologically: we show that the variables “employed” and “hours worked per week” are endogenous, and therefore, we use a two-stage regression in the analyses. We used the variable “Age” as an instrument variable (IV) since it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endogenous explanatory variables, which ensures a strong first stag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life satisfaction is essentially independent of age (e.g. Diener et al., 1999; Argyle, 2001). Previous research that used two-stage least squares ( 2SLS) did not refer to “employment” variables but rather to other endogenous variables (Charles, 2004), e.g. whether or not an individual has retired while considering the “retirement environment,” mean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elimination of mandatory retirement rules at the time of retirement. (2) Empirically: beyond study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employed” versus “not employed,” we also look at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working hours and the nature of work (physically demanding, allow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new skills, stressful, etc.) on older age SWB. This is an innovative point of view which will allow policy makers to implement policy measures regarding work-retirement (leisure) balance, which can improve older workersrsquo; SWB.
Part 2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s followed by a gradual rise in pensionable age (Axelrad and Mahoney, 2017)—the age in which a person becomes eligible for pension benefits—increasing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workers and prolonging working life in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WB and employment status (Clark and Oswald, 1994; Clark et al., 2008; Layard, 2005; Weimann et al., 2015). It has been shown that work per se, in contrast to “work as bad” thesis (Spencer, 2009), carries a consumption value, which contributes substantially to onersquo;s SWB across their life cycle (Jahoda, 1981; Darity and Golds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附录二 外文阅读文献翻译
就业对60-80岁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部分
对个人幸福决定因素的古老探究最近已成为经济文献中热烈讨论的主题之一,并引起了不同社会科学家的关注(迪纳等,2017;弗雷和史达兹,2002;克拉克,2018)。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主观幸福感(SWB)数据与重要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和收入)之间的系统关系(克拉克等人,2018)。此外,主观幸福感对个人、创业活动和社会的客观益处已在文献中得到广泛证明(例如克拉克等人,2018;诺德等人,2014;斯蒂芬,2018)。这些好处包括健康、收入、社会行为和工作成果(奥斯瓦尔德等人,2015;德内夫等人,2013)。
本研究主要调查的是老年人(60-80岁)就业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文献做出一份贡献。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它对就业、收入和劳动力市场产生着重大影响。老年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劳动者选择继续部分或全部工作,而不是突然停止所有形式的有偿就业(阿克塞尔拉德,2018年)。
以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其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果。一方面,文献表明,失业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阿博尔哈萨尼和阿莱西,2013),而就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好处。尼科洛娃和格雷厄姆(2014)探讨了不同的工作模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与其他员工相比,自愿兼职的人更快乐,压力和愤怒更少,而自愿兼职(或全职)安排下的晚年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比退休人员更高。其他研究结果显示,退休对心理健康没有短期影响,但发现了其存在强烈的长期负面影响。这个结果在经受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之后,被发现同样适用于女性和男性以及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海勒-萨尔格伦,2017)。
另一方面,其他研究表明,退休对老年的生活满意度不存在负面影响(克拉克和法瓦兹,2009;斯特普托和拉塞尔,2018)。此外,一些学者发现,一旦考虑到退休的内质性,退休实际上提高了心理幸福感(丰塞卡等人,2015;查尔斯,2004)。卡尔沃等人(2009)发现,关键因素不是过渡的类型(逐步退休或立即退休),而是人们是否将过渡视为自由选择的结果——希望延长工作生涯但无法做到的老年人报告与不考虑其他就业形式的退休人员相比,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较低(丁格曼斯和亨肯斯,2014)。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与自愿退休相比,非自愿退休不利于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但是人们发现接受一份过渡性工作可以减轻这种负面冲击(丁格曼斯和亨肯斯,2014年)。
本研究旨在阐明就业在老年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我们使用了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SHARE)的数据库,并提出了两个主要贡献:(1)方法上:我们表明变量“就业”和“每周工作小时数”是内生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中使用两阶段回归的方法。我们使用变量“年龄”作为工具变量(IV),因为它与内生解释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确保了第一阶段的准确性。心理学文献则认为,生活满意度基本与年龄无关的观点(例如迪纳等,1999;阿盖尔,2001)。先前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的研究并未提及“就业”变量,而是提及其他内生变量(查尔斯,2004),例如在考虑“退休环境”时,一个人是否已经退休,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和退休时强制退休规则的取消。(2)实证研究:除了研究“就业”与“未就业”的就业状况外,我们还研究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体力要求高、有机会发展新技能、压力等)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是一种创新的观点,可以让政策制定者实施有关工作与退休(休闲)平衡的政策措施,从而改善老年工人的社会幸福感。
第二部分
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一个人有资格获得养老金福利的年龄)逐渐提高(阿克塞尔拉德和马奥尼,2017),增加了老年工人的劳动力参与率,并延长了经济组织(OECD)国家的工作寿命。
以往关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主观幸福感与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克拉克和奥斯瓦尔德,1994;克拉克等人,2008;拉亚德,2005;魏曼等人,2015)。研究表明,与“工作是坏事”论点(斯宾塞,2009)相反,工作本身具有消费价值,这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贡献(贾霍达,1981;达里蒂和戈德史密斯,1996;谢尔曼和沙维特,2012,2018)。因此,邦桑和克莱因(2012)发现,终止雇佣和非自愿退休对生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可能是由于收入满意度下降,而对空闲时间的满意度增加幅度较小。
斯特普托和拉塞尔(2018)调查了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各种因素,包括退休和失业,但他们的结果没有定论(因为他们没有发现退休人员和那些生活状况保持不变的人的生活满意度有什么不同),而且他们的数据库没有包含有关工作特征的信息。
当来自15个国家的老年工人被问及选择半退休的原因时,结果显示,他们的动机主要是积极的,例如“我想保持头脑清醒”(44%)和“我喜欢工作”(39%)。其他原因包括“我无法负担全职退休”(23%)和“我的家庭支出高于我的预期”(13%;汇丰银行,2013)。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延长工作寿命,因为这个选择是在特定的就业环境(个体经营、有利的职业职位等)以及有利的社会心理环境(高度控制和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平衡)下,这种选择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还需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让65岁以上的人继续工作(瓦伦多夫塔尔,2017)。因此,随着就业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阿克塞尔拉德,2018),那些继续就业的人的样本可能与那些已经退休的人有很大的差异(德温等人,2013;阿克塞尔拉德,2018)。
一些研究探讨了个人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此,一般来说,人们发现男性的生活满意度略高于女性,尽管这种模式随年龄而变化(斯特普托和拉塞尔,2018)。在同一项研究中,斯特普托和拉塞尔(2018)发现,年龄对生活满意度水平有积极影响,从50-54岁年龄组的相对较低水平上升到70-74岁年龄组的峰值.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越来越关注有限的积极经历和社会交往,而中年人则关注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不那么吸引人的方面。
丰塞塔尔等(2015)使用了退休、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同步模型,发现收入似乎对抑郁症或生活满意度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一观察结果与原始数据中的相关性形成对比,原始数据显示收入、抑郁症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此外,与基于内在动机的退休后工作相比,发现出于经济动机参与过渡性就业与生活满意度下降有关(丁格曼斯和亨肯斯,2014)。
本研究具有创新性,因为我们强调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并预设了老年人(60-80岁)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此外,我们也预设了就业和就业特征对一个人的认知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在分析各种数据集的实证研究中,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2019)发现,在60-80岁年龄组中,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不明确且不显著。然而,在他们的论文中,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控制变量:健康水平和个人收入。因此,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的结果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矛盾,即年龄对该年龄组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有几篇论文考虑了幸福水平与年龄之间的U型关系。这些论文关注的是曲线最小点的年龄,而对更高年龄的曲线右侧部分关注较少。例如,参见程等人(2015)。在尼科洛娃和格雷厄姆(2014)的论文中,设立了年龄的二次函数并建立了U型关系。此外,本文没有将健康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年龄与健康之间存在高度共线性,因此无法评估年龄对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第三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个人属性、就业状况和工作特征是否影响60-80岁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程度如何。
继续工作或退休的决定取决于各种变量,例如当前工资率、资产、其他收入来源、休闲产生的效用、工作产生的效用和负效用(如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期间的社会互动工作、工作的社会价值等。
此外,这个决定还受到各种个人特征的影响,例如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性别和婚姻状况。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效用高于退休,他们决定继续工作。选择工作小时数以最大化达到他/她的效用的预期现值。政府可能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影响这一决定:第一,通过设定个人有权获得社会保障津贴以及基金减税的特定年龄;第二,在不同的工作场所强制退休政策。这样,想要继续工作的人可能会遭受工资率的大幅降低。政府对这两个年龄限制的决定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退休决定。
年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两种观点争论的问题。一种是幸福经济学家提出的U型模式(例如,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2004,2019b),这意味着主观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稳定的。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显示了中年危机的证据,中年危机过后,生活质量会得到改善。另一种观点由某些心理学家持有,他们认为中年危机是一个神话,因为“几乎没有数据支持中年危机是普遍经历的证明”(劳赫,2018,第43页)。我们遵循心理学的观点。主观幸福感和年龄的独立性可以解释为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通过年龄对健康、收入、就业、社会关系等其他变量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下降,主观幸福感下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平均健康水平的曲线向上移动。因此,年龄通过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收入会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50岁左右,大多数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离开了家,从而减少了伙食和水电的费用开支。通常,在60-70岁左右领取社会保障津贴和其他退休基金时,收入也会增加,这具体取决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政策(安德烈奥尼和加尔马里尼,2016);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个人储蓄率低的国家,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更高的收入与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相关(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2019;克拉克等,2018)。
第四部分
关于就业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主要发现是,一般来说,对于没有身体、压力或发展的常规类型的工作,那些不工作的人享有更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在下一阶段,我们将从事体力劳动、压力大或发展性工作的参与者与从事常规工作的参与者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结果:从事发展性工作的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结果发现,“已就业”两个变量的系数之和以及“已就业”和“发展”的交互作用显著且为正相关,即从事发展性工作的人比未就业的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研究发现,在压力下工作与满意度呈负相关。与其他员工相比,自主创业的员工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至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德国被用作参考国家,因为它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阿克塞尔拉德,2018)。我们发现,与德国相比,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和丹麦)的受访者生活满意度更高,而居住在前共产主义国家(如波兰、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等)的受访者生活满意度较低。
第五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个人属性、就业状况和工作特征是否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60-80岁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和子女数量等个人特征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我们对研究体系的贡献在于,评估工作的内在特征,即与工作本身的性质有关(弗雷和斯图策,2010),例如压力、体力要求高的工作和发展新技能的机会与老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的另一个贡献是使用了2SLS模型(查尔斯,2004)。计量经济学方法使我们能够区分对生活满意度(被雇用的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更高水平的收入或其他个人特征产生的间接满意度。变量“受雇”的系数是对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对于文献中关于工作本身对个人幸福的贡献的令人费解的发现,调整内生性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的数据显示,对于60-80岁的人群,年龄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于个体特征的研究结果通常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较差的健康状况被发现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相关(博格塔尔,2006;多拉内塔尔,2008),已婚人士被发现比独居者更快乐(弗雷,2018;西默斯和罗布森,2017),在受雇的个人中发现较高的收入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相关(博格等人,2006)。
至于受雇的影响,一般来说,未受雇的人生活满意度较高,而每周工作时间更多的人则感到不满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每周必须工作更多的时间才能比理想的工作时间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些发现与新古典主义观点一致,根据新古典主义观点,工作是一种不利的因素。然而,对于某些类型的工作,情况恰恰相反。例如,那些有工作的人比没有工作的人享有更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新技能与工作中的创造性努力相结合,为各种主观幸福感措施铺平了道路(谢尔曼和沙维特,2018)。对于那些由于工作量大而在持续时间压力下工作的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最后,与其他员工相比,个体经营者与更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更有内在回报的工作以及更高水平的自主和自由(宾士和弗雷,2008)。
主要结论是,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在某些类型的工作或职业中继续就业对生活满意度有积极贡献。退休传统上被描绘为一种无需工作负担的生活的选择。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工作的休闲并不总是最有利的选择。从工作的内在特征中获得满足感的人应该推迟退休。
退休时间应在考虑工作类型和职业的情况下决定。文献表明,有些人在工作中体验到工作中的流动(斯其克森米哈利,1990)。因此,在一份具有内在回报的工作中持续工作,并结合对相关技能和知识的投资,是一条通往最佳体验的途径。
大多数年长员工更愿意从事兼职工作(不会失去收入)。那些从事提供发展机会的工作的人例外。工作时数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人们出于收入考虑而工作时间延长的结果。当我们保持收入不变时,发现更长的工作时间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第二种解释可能是就业的潜在后果,例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162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