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行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7 11:21:31

偏差行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研究

原文作者 Oksana Isaakian,Marina Lukyanenko

单位 Kuban State University

摘要:介绍。现代社会在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难以预测的社会经济和社会道德困难加剧了青少年的成长和形成问题,对他们的适应和社会化进程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在不同层面得到解决:法律、医学、心理和社会。理论证明在青春期,身份经历了一个形成阶段,处于近端心理发展区。身份和认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特征。及时认同身份障碍有可能发现青少年身份形成中的偏差,这对于诊断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的人格和纠正行为都极为重要。结果。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形成问题,向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需要寻找与青少年合作的直接和间接技术,同时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作者证明了正常行为青少年和偏差行为青少年在社会认同上的差异,并在使用诊断方法和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对偏差行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特征进行了定性评估。结果是,对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形成社会认同的心理和教育技术的分析表明,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成功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是可能的。

关键词:偏差行为青少年;社会认同;身份;社会心理适应

1、引言

对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与现代社会相关。行为障碍的青少年的学习、劳动和社会适应困难给特殊心理学带来了许多困难:研究、诊断、纠正和预防。因此,心理学和教育学界正试图回答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同性质和本质的个人和非个人行为的要素如何整合到同一个人身上;行为选择是如何进行的,从规范行为到偏差行为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他们的水平是否存在差距和矛盾,人格的完整性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这一过程[1]。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和其他许多问题,我们可以求助于社会认同理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寻找精神、思想、重要群体和榜样方面关系相近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

在现阶段有效解决所列任务将提高后代的心理和教育工作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的道德纯洁性和稳定性。为了防止偏差的发生,有必要及早识别导致行为偏差的个性变化。

1.1本文的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青少年身份形成中的身份障碍和偏差,并确定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成功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可能性。

1.2主要材料的介绍

社会认同是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属于各种社会群体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现象,一个人在其生活过程中被纳入其中,这是社会认同过程的结果。社会认同在群体和个人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社会才有机会将个人纳入社会联系和关系体系,个人实现了群体归属的基本需要,提供了保护,自我实现的机会、他人的评价以及对团队的影响[2,3]。

社会认同的特征及其在青少年时期的形成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社会认同的形成过程才是一个密集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的个性和行为特征[4]。

众所周知,心理发育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存在一定的年龄相关问题。在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中,这些问题更为明显[5]。因此,青春期是身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准备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界对人的社会认同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与移徙进程的不断增长、国际社会的流动性、商业和文化间互动的扩大以及新型交流的发展有关。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关于自己及其在社会世界中地位的既定观念不断受到考验,并最终成为社会认同的问题。G. M. Andreeva, N. M. Lebedeva, V. S. Mukhina, T. G. Stefanenko将社会认同定义为构成一个人在各种社会条件下有意识行为的心理基础的因素之一,这再次强调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6,7,8,9]。

社会认同现象的研究由不同方向的代表进行:精神分析((E. Waterman, E. Erickson)[10],符号互动主义(D. Mead, S. Strucker)[11,12,13],行为主义(D. Campbell, M. Sheriff)[14],认知和建构主义方法(A. Tashfel, J. Turner) [9]。然而,这一概念最初是E. Erickson在1968年提出的,身份被认为是个人完整性的最重要特征,认同特定社会的某些社会群体[10]。

在俄罗斯心理学中,身份现象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N .V. Antonova, N. M. Lebedeva, V. N. Pavlenko, G. U. Soldatova and T. G. Stefanenko的作品中才出现。根据国内作者的定义,社会身份是一个人意识到他或她的群体归属以及采用与该群体相应的规范和规则的结果[9,15]。

首先,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认同的形成[16]。

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状况作为一种发展和存在的条件,与儿童时期的社会状况根本不同,与其说是外部环境,不如说是内部原因。这个少年继续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在学校学习,他大部分都被同样的同龄人包围着。然而,社会状况本身在他的意识中转变为全新的价值取向,青少年开始强烈地反省自己、他人、社会,否则就会有口音。家庭、学校、同龄人获得了新的意义[17]。

在青春期,是时候评估你所爱的人了。在此之前,孩子沉浸在家庭认同领域。家庭“我们”是儿童时期第一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群体。父母自己、亲戚、他们的世界、家庭传统、童年时期的关系方式被视为存在不变的本质。然而,通过获得生活经验,青少年发现了各种不同于父母家庭的家庭关系。与此同时,他开始感觉到需要放弃家庭认同,感觉到需要更普遍、更广泛的认同,同时加强自己的人格意识,将他的“自我”与家庭“我们”分开[18,19]。

教养、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身份的形成。如果与父母的关系不好,那么最常见的是隐性的扩散认同,过度的依恋、共生导致不成熟的认同。家庭中的民主关系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周围的世界[20]。

当然,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身份和人格的形成。但它本身并不包含那些特定的条件、特定的人和环境,这些条件、特定的人和环境每次都肯定只会对青少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由青少年的社会环境推动的,首先是由他的同龄人推动的。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他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心智,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展示了自己掌握的心智活动方式。与同龄人交流时,青少年理解了不同形式的人际互动,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行为、陈述、情绪表现的可能结果。青少年在社区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社区中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并成为反映其个人品质的一面镜子,主要是与紧密联系的群体有关[21]。

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认同形成的问题在于需要理解自我决定的过程、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形成,同时考虑到社会化过程是在不确定的社会状况下进行的,组织社会团体的各种原则、活动类型、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最终影响到年轻一代身份的形成过程。对形成社会认同问题的研究对于制定旨在组织青少年成功教育进程的建议也具有实际重要性。

2、材料和方法

为了实现这项研究的目标,即分析青少年身份形成中的识别障碍和偏差,并确定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成功的、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可能性,我们在库班斯拉夫扬斯克的MBOU中学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涉及93名13至15岁的青少年。其中:42名女孩和51名男孩。

研究方法:由一个作者团队(E. V. Leus, ASTU named after M. V. Lomonosov; A. G. Soloviev, SSMU, Arkhangelsk)发起的关于诊断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方法(偏差行为倾向);T. Leary的人际关系诊断方法;B. S. Kruglov的方法论“确定价值取向的形成”(M.Rokich方法的改编和修改版本),M.Kuhn测试了“我是谁?”[22]

3、结果

在分析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诊断结果(TDB测试-偏差行为倾向)的过程中,发现93名青少年中有24名(26%的研究对象)儿童存在高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其中只有16名儿童登记在册(54.2%的偏差行为儿童)。9名青少年(10%的受试者)表现出轻微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在24名儿童中,8名青少年(33%)存在高水平的社会条件行为,4名青少年(17%)存在依赖行为严重性指标,5名青少年(21%)存在自残行为,5名青少年(21%)存在攻击行为,2名青少年(8%)存在犯罪行为。其余的青少年没有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的迹象——64%的受访者如此。考虑到获得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女孩有攻击或犯罪行为,条件、依赖、自残行为的指标是相同的。此外,这一群体中的女孩人数在任何类型上都不超过男孩。

在男孩中,条件性(5名青少年)和攻击性(5名青少年)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自残和犯罪行为(2名青少年)。

数据显示,有一群青少年需要学校教师、心理学家、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关注以及心理和教学支持。图3显示了我们获得的结果的图形,其中我们可以看到8人有明显的社会决定行为,4人有明显的上瘾行为,5人有明显的攻击行为,2人有明显的违法行为,5人有明显的自残行为。

  1. Leary诊断人际关系的方法的结果分析表明,13名青少年(14%)的人际关系是自私型。这些青少年努力超越所有人,但同时又远离所有人。其中,10人有轻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ML TDB测试)或缺少。三人有高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HL TDB测试)。他们的特点是自恋、谨慎、自夸、傲慢,出现的困难大多会转嫁给其他人。

在10名青少年(11%)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攻击性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直率、不妥协、易怒,并倾向于将一切都归咎于他人。其中,2人表现出缺乏或轻微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8人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

7名青少年(8%)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是专制的。其中,5人表现出缺乏或轻微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2人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他们精力充沛、自信、坚持不懈、爱出谋划策、要求尊重自己。每个人都被教导、被指导,在任何事情上都试图依靠自己的意见,不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建议。

此外,在受试者中,15名青少年表现出依赖型人际关系(16%),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他们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人的行为。其中,11人表现出缺乏或轻微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4人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

4名青少年(4%)出现了怀疑情绪,其特征是希望远离同龄人。其中,2人表现出无或轻度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2人表现出高水平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他们表现出与一个充满敌意和邪恶的世界的疏离感,多疑,敏感,容易怀疑一切,报复心强,经常抱怨每个人,对每个人都不满意(精神分裂症类型的性格)。

该组13名青少年(14%)具有从属类型的行为特征。其中9人表现出无或轻度社会心理适应不良,4人高度社会心理适应不良。他们消极、顺从,容易自卑,对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屈服,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谴责自己,归咎于自己有罪,努力在更强大的人身上寻找支持。

22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友好型行为,占23%。其中,所有22人要么表现出缺乏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要么表现出轻微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这些青少年友好合作。在沟通时,他们可以灵活变通;在解决问题或冲突时,他们倾向于妥协。在与人的关系中,他们自觉遵守“良好品味”的惯例、规则和原则。他们努力帮助他人,成为关注的焦点,赢得认可和爱,善于交际,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温暖和友好。然而,这类互动的表现并不极端,平均值在7到8之间,这意味着青少年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友好、友善,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关注接受和社会认可,他们不寻求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不管情况如何,对每个人都“好”。没有一个人会表现出友好和高度的社会心理不适应。

9名青少年(10%)表现出利他主义类型,但这些价值观都没有超出标准,这表明这些青少年是脆弱的、善良的、对人负责的、无私的和反应灵敏的,他们对人表现出关心、怜悯、同情的情感态度,他们知道如何让他人高兴和平静。与此同时,没有一个青少年将这种行为转变为消极的表现——过度责任感、牺牲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尺度上,也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利他主义和高度的社会心理失调。

通过分析该方法的结果,我们发现,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程度较轻和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程度较高的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特征为:自私、攻击、专制、依赖、怀疑和顺从。同时,自私和专制是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程度较轻的青少年的特征。怀疑、服从是他们固有的。但是,没有一个暴露出社会心理失调程度高的孩子有明显的友好或利他态度。

行为正常、缺失和轻度社会心理失调的儿童表现出对利己、依赖和顺从型的坚持,但平均而言,他们对友好型和利他型的价值更高,他们不太倾向于攻击型。这表明这些青少年具有积极社会互动的工作模式。但只有31名青少年在整个范围内观察到了积极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只有他们有形成积极社会认同的明显倾向,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出与社会互动的积极模式。

这些结果表明,患有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倾向于建立对社会身份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的关系。这意味着其他青少年不仅需要开展预防性工作,旨在消除社会和心理失调的表现,帮助他们制定成功的积极互动的方案,而且还需要建立明确的积极的社会认同。

根据M.Rokich研究价值取向的改进方法,对终端值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最重视快乐(11%)、公众认可(11%)、物质安全生活(11%)、积极生活(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545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