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需求及其战略选择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9 10:43:24

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需求及其战略选择研究

Jin Li, Chunjiang Zhao, Xiangyang Qin, and Gang Liu

摘要: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部门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农业灾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等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进入综合发展阶段,信息化不再是一个涉及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纯技术性而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在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需求,提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现代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信息化; 需求分析; 战略选择

1介绍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应已由短缺转为供求总体均衡,盈余多年保持良好;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全面发展,实现了从垄断性农业种植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日益商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在国民经济中,已从农业支持产业过渡到以农业和城市为主导的农村产业带动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创新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的落后问题,而且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着改善。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装备水平,抗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也有显着提高。因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00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机动化,耕作和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农业总产值达5.83万亿元,初级产业增加值达3.4万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0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发展目标正在从“提供充足的温饱”转变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友好和安全”。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转变。由龙头企业通过“公司 农户”,中介组织通过“合作 农户”,“专业协会 农户”等农业发展的不同经营模式得到蓬勃发展。市场化商品化和农业专业化进程加快,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持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提高质量和效益

目前,农林牧渔业结构已实现由垄断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比重下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明显增加。 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3.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5%。作物种植占总产值的53.3%,林业为4.4%,畜牧业为29.4%,渔业为9.4%。

在种植业的分部门中,播种面积与粮食,现金和其他部门的比例从1952年的89.2:9.0:1.8变为2008年的68.3:27.8:3.9,经济作物的比例显着增加。在动物生产结构中,猪肉产量从1952年的94.2%下降到2008年的63.5%,而牛肉和羊肉从1979年的5.74%上升到2008年的13.6%。家禽肉也从1985年的5.80%上升到,2008年为22.9%。蛋奶产量快速增长,畜产品份额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结构也由农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各行业农业企业总数达23.9万户。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在1997年基础上增长29.1%,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6%和16.3%,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9.3%过去两年,受全球经济放缓,需求下降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明显放缓,二,三产业同样出现下滑。但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1.3农民生计显着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达到2.2万亿元,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计划向超过530万户家庭提供了电力,其中约240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否则,农村安全饮用水计划惠及1.3亿农村居民。全国拥有道路,电话,电力电视信号的行政村所占比例超过95%,80%以上的乡镇拥有邮政服务。农村教育,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都增加了。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比1978年增长34.6倍,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12.7%和7.1%。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39.3%,其中9.3%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农村居民的生计实现了从生计到温和繁荣的历史性跨越,并全面推进了小康社会目标。

尽管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也在扩大,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8年的3.3:1(农村居民收入为1);绝对金额差距扩大至11020元。由于长期建立的双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乡差距将持续一段时间。

1.4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至11.3%,第一产业就业规模仅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9.6%城镇化率达到45.68%;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进入新阶段。城乡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越来越与工业和城市经济相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显着增加。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央政府对农村投资拉动,拉动了农村居民消费,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农村家庭电器,摩托车,建材,汽车等项目,政府致力于实现农村消费增长拉动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实现农村消费提供了重要基础,“保持增长”的目标。

1.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灾害频发,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增长乏力等严峻挑战的农民和扩大城乡差距。

在中国,水资源短缺和低效使用的情况同时存在。目前,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由于水运,灌溉,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等问题,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仍然偏低,单位净耗水量的粮食生产效率低于1kg / m3,在发达国家远低于2-3kg / m3。农业灌溉用水占黄河流域总用水量的92%,但近80%的农田是通过重力驱动灌溉的,只有20%或约2276万亩通过节水技术灌溉。

耕地质量恶化和土壤环境退化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国荒漠化面积约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占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缺乏。在考察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时,大部分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约为1-3%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旱地占高地总面积的31.2%。

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不高。该国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仍然是通过手和动物饲养。机耕耕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5%,机械化播种面积占24.9%,机械化播种面积占10%。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智能控制水平低,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回报率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

2中国农业生产模式实质性变化引发的信息技术需求

2.1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设备

规模经营,集约化和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也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农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8年,农田耕作,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具有高性能和高性能的现场机器以及相应的农场实现迅速增加;因此,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中间阶段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遥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收割机为例,通过应用谷物流量传感装置,可以快速检测每秒收获的谷物质量。通过使用谷物湿度传感器,可以在线测量和监测谷物收获和储存的湿度。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来感知作物品种和环境变化的农业机器人可以在极端炎热,潮湿或有毒的环境下工作,轻松完成农药的采摘,分拣和施药等生产相关工作。这些先进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场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1]。目前,首台基于GPS的智能化变量播种,施肥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耕机已在上海松江茂新农场成功开发和使用。福田重工已经发布了第一台国产GPS收割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是现代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键。

2.2农业产业化需要高效率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连接了前期制作,后期制作和后期制作的各个阶段。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沟通渠道,而且为农业生产的产业整合和管理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在工业化过程中模拟和制定决策,降低成本和风险。通过联网,可以及时获得市场和政策信息,从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跟踪系统可以跟踪和识别产品,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信息化显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为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3农业精准管理需求数字精确的农业信息资源

精确管理是指利用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每个组织和管理单位的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作。由于农业资源分散,变化和不确定,85%以上的农业信息资源与空间位置有关。因此,3S技术,数据库技术,MIS技术,网络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农业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例。基于农业资源数据库,该系统通过集成专业模型和专家系统可以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和施肥策略等各种分析决策。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过渡的重要特征和手段。

3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

3.1有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劳动力供求沟通平台

随着农村土地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不足1/2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效转移到城镇地区。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供求服务平台,实现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的动态管理,如及时发布,查询和传播就业信息。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农民能够扩大信息获取范围,为农民提供获取城镇就业信息的机会,有助于扩大就业渠道。

3.2为改善民生需要信息技术加快农村社会发展

信息有利于民生和网络这一事实有助于构建和谐已成为全球共识。通过信息化,农民可以更好地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信息和服务,如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施的“广播外联村”和“卫星直播覆盖村”方案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医疗保健领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正在开始显示其有用性。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获得更大的发展。部分地区开展了现代远程医疗的探索和尝试。北京的“数字家园”,“农业信息快递站”和“农业信息服务站”等服务设施向农民家门口传递信息,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信息系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3.3农村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和提升需要电子政务平台的支持

根据对教科文组织的调查,89%的国家即将推出电子政务,并将其列为重要的国家议程。目前,农村地区大量治理事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披露不明确是造成远亲干部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改变政府职能,改善村庄管理[7]。基层政府的日常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这种无纸化的工作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保障了村务公开的权利,增强了农民主人翁意识,最终促进了农村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4农业信息化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4.1信息化促进了从广泛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信息技术向经济增长转化的机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产品和设备的制造成本和价格迅速下降,刺激了各个经济部门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形成了所谓的“称为IT资本深化”。它不仅提高了部门的生产力,而且在行为和生产力方面也对其他部门产生溢出效应,促进了经济部门的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促进了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信息作为生产力体系的内在要素,通过各种智能农业机械与器具,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监测等劳动工具,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控制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和农村产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创新,显着提高了工具技术性能,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资质和操作技能,优化了劳动对象,节约了资源。因此,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投入增加转为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实现产量增长,推动了由数量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向质量驱动的集约型格局转变。

4.2信息化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源和材料消耗,减轻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低效”的传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年化肥施用量为4700万吨,有效利用率仅为35%;年使用农药140万吨以上,有效利用率30%左右,灌溉用水利用率仅45%。大量牲畜粪便没有被充分利用作为资源,其对温室气体的甲烷贡献是二氧化碳的21倍。农业节能减排不仅对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Study on the Demand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China and Its Strategic Options

Jin Li1, Chunjiang Zhao1,*, Xiangyang Qin1, and Gang Liu2

  1.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P.R. China

Tel.: 86-10-51503595; Fax: 86-10-51503750

zhaocj@nercita.org.cn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mp;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P.R. China

Abstract:China is at a critic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t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sector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of shor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gricultural disas-ters, sluggish income growth of farmers and widening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lie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has enter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ge, in which informationization is no longer a pure technical but complex systematic matter, involving natur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with impact on the countrys food secur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horoughly examines the deman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rive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ables strategic option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formationization, needs analysis;strategic options.

1 Introduction

At late 90rsquo;s of the last century,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stage;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changed from shortage to an overall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while surplus has been maintained in years of good harve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gradually optimized;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eaturing monopoly crop farming to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has been achiev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special-ized and market oriented.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has transited from agriculture supporting industry to industry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urban area leading the

  • Corresponding author.

D. Li, Y. Liu, and Y. Chen (Eds.): CCTA 2010, Part III, IFIP AICT 346, pp. 580–591, 2011.

copy; IFI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1

Study on the Demand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581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economy of China have not only done away with the backwardness of rural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1.1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Agricultur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nationwide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armland irrigati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facility agriculture developed rapidly; the equipment level, disaster resistant capacit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lso improved remarkably. As a result,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has greatly improved. In 2008, the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ies reached 822 million KW and the mechanization level of farmland plowing and crop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reached 50.8%. The gross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reached 5.83 trillion RMB Yuan, the added value of primary in-dustry reached 3.4 trillion RMB Yuan. Total grain output attained 528.5 million tons and the per capita grain output reached 400 kg, providing strong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 of agriculture is changing from “providing suffi-cient food and clothing” to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ecologi-cal-friendliness and safety”.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ector is shif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Different operational model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ose led by dragonhead enterprises through “com-pany farmer households”, by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through “cooperative farmer households” and “specialized association farmers households” and led by specialized markets have flourished. The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commerci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accelerated, laying solid foundation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1.2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y Structure and Gradual Improvement in Quality and Result

At presen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has achieved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eaturing monopoly crop farming to modern agricultur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The share of crop farming decreased while the shares of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In 2008, the gross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reached 3.4 trillion RMB Yuan, an increase of 5.5% on the basis of last year in comparable terms. Crop farming accounted for 53.3% of the total output value, forestry for 4.4%, anim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036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