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缺陷石墨烯对NO分子的吸附敏感性: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我们研究了一种一氧化氮(NO)分子在理想石墨烯(PG)和空位缺陷石墨烯(VG)表面的吸附,旨在探索石墨烯作为NO气体传感器的潜力。在空位缺陷石墨烯裂解层上的吸附考虑了不同的可能结构。结果表明,NO分子在空位缺陷石墨烯上的吸附能较大,电荷转移率较高,能带长度较理想石墨烯小。同时,空位缺陷石墨烯结构通过NO分子的吸附将半导体转变为导体。此外,电子分态密度(PDOS)结果表明,NO分子与空位缺陷石墨烯之间的杂化主要由N-2p、O-2p和C-2p轨道引起。这些结果可为基于石墨烯的气体传感器的设计提供有用的信息。
介绍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sp2结构的碳片,自2004年在实验中成功制备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石墨烯已被开发成为各种潜在应用的候选材料,如能源生产、电子线路元件、自旋电子器件和气体传感器等。近年来,许多报道认为石墨烯具有响应速度快、体积小、工作温度低等优良的传感性能,可以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气体传感器。Schedin等人报道石墨烯对NO2、NH3、CO和H2O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石墨烯是一种低噪声的电子材料,对磁场和外部电荷很敏感,因此在气体探测器和局部探针等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Shi等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共掺杂石墨烯对NO、SO2、NH3、CO和HCN分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气体分子的强吸附作用可以调节共掺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然而,石墨烯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拓扑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对机械和电子性能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性能对实现某些期望的功能很有用。空位是一种典型的、常见的缺陷,许多研究表明该缺陷位点具有较高的吸附活性。在我们之前的报道中,我们研究了H2CO对空位缺陷石墨烯的吸附,结果表明,与理想石墨烯表面相比,甲醛分子更喜欢与空位周围的碳原子相互作用。Sanfelix等人报道了吸附在空位上的H2O分子表现出了更高的稳定性。这些研究表明,空位的存在可以极大地增强气体分子与石墨烯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常见的有害空气污染物,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酸雨。以现在的环境,发展实用的NO浓度测量技术仍是当务之急。根据以往的报道,空位缺陷石墨烯在吸收气体分子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空位的存在导致缺陷周围出现了悬浮键,从而增强了分子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NO气体分子对空位缺陷石墨烯吸附的第一性原理。首先,我们计算了NO对理想石墨烯(PG)的吸附。其次,我们探索了NO在空位缺陷石墨烯(VG)上的吸附,并与PG进行了比较。本研究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空位对石墨烯表面NO吸附行为影响的基本认识。
计算方法及模型
所有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均采用Dmol模块。我们使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的PBE泛函来计算交换关联能。Basiuk等报道PBE功能与Grimme色散校正可以被认为是最适合于分子与石墨烯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因此,所有的结果都是用格林修正PBE得到的。将DFT半核赝势(DSSP) 作为一种有效电势来取代核心电子。DNP基集对应于双zeta;质量基集,p型极化函数对应氢,d型极化函数对应重原子,与高斯6-31g(d,p)基集相当,精度较高。
我们使用一个在x轴和y轴上具有周期边界条件的5x5x1超胞来模拟石墨烯。为了避免周期图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与薄片垂直的方向设置20Aring;的真空层。在几何优化时不考虑自旋,设置k点网格为5x5x1,截断半径为5.0 Aring;。所有原子同时弛豫。能量、力和位移的精度分别为2x 10-5 Ha、0.004 Ha/A。和0.005 A。
我们分析了NO在理想石墨烯和空位缺陷石墨烯上的吸附。由式可得NO分子在石墨烯上的吸附能:(NO)=[NO/G]-[G]-[NO],式中, [NO/G]、 [G]和 [NO]分别为吸附在理想石墨烯和空位缺陷石墨烯上的NO分子的总能量、理想石墨烯和空位缺陷石墨烯的总能量和自由NO分子的总能量。
结果与讨论
理想石墨烯和空位缺陷石墨烯
在理想石墨烯(PG)中,C-C的最佳键长为1.420Aring;,与之前的结果吻合较好。为了产生空位缺陷,我们从理想石墨烯中移除了一个C原子。优化结果显示(图1),C2和C3悬空键向缺失的原子移动。C2-C3原子的键长由2.460Aring;(PG)缩短到2.096Aring;(VG)。同时,C1原子在石墨烯表面的高度为0.18 Aring;。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表明取值范围为0.12 ~ 0.47Aring;。
NO分子在PG上的吸附
计算得到自由气体中N-O键长为1.16Aring;,与实验值1.15Aring;相符。我们首先讨论了NO在理想石墨烯上的吸附。首先,对于NO分子接近石墨烯表面,我们考虑了两种类型:垂直于石墨烯平面的NO分子和平行于石墨烯平面的NO分子。其次,根据理想石墨烯的对称性,我们选择了两个高对称性的位置:碳原子顶部(顶部位置)和碳环中心(中空位置)。两个吸附位点分别标记为T和H,如图2所示。此外,NO分子有两个可以接近石墨烯表面的结合基团(N原子和O原子)。因此,我们考虑了各种各样的初始吸附构型如下: NO分子垂直于石墨烯碳原子顶部(N-T)并且N原子接近石墨烯表面,NO分子垂直于石墨烯碳环中心(N-H)并且N原子接近石墨烯表面, NO分子垂直于石墨烯碳原子顶部(O-T)并且O原子接近石墨烯表面, NO分子垂直于石墨烯碳环中心(O-H)并且O原子接近石墨烯表面,NO分子平行于石墨烯碳原子顶部(NO分子中心在T位置), NO分子平行于石墨烯碳环中心(NO分子中心在H位置)。
NO分子的N或O原子到石墨烯最近的C原子()的距离越小,所得优化结构的N-O键长()和吸附能()越小。如表1所示,最稳定的吸附体系为NO分子平行于石墨烯碳原子顶部(NO分子中心在T位置),其最大,为0.966eV。其他配合物的吸附能从-0.022到-0.097eV。Leenaerts等人研究了NO分子在理想石墨烯上的吸附,吸附能为0.055 -0.067eV。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此一致。此外,通过对石墨烯的吸附,氮氧键的键长增大了1.163-1.185Aring;。T体系中N-O原子的键长最大(1.185Aring;),NO与石墨烯之间的距离最短(2.305Aring;),这与其最大的吸附能一致。然而,对于NO分子在理想石墨烯上的吸附,NO分子与石墨烯表面的距离较大(2.305-3.533Aring;),吸附能较小(-0.022至-0.966 eV),说明由于范德华相互作用,NO分子的吸附在物理上较弱。
NO分子在空位缺陷石墨烯上的吸附
几何结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研究了NO在空位缺陷石墨烯(VG)上的吸附。根据空位缺陷石墨烯的几何对称性,我们考虑初始吸附构型如下: 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N原子靠近C1(N-C1), 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N原子靠近C3 (N-C3), 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环中心并且N原子靠近VG(N-H-VG), 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O原子靠近C1(O-C1), 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O原子靠近C3(0-C3), 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环中心并且O原子靠近VG (O-H-VG), NO分子平行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靠近C1 (C1),NO分子平行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靠近C3(C3),NO分子平行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环中心(H-VG)。图3、4、5为各种初始吸附结构和优化吸附结构。这表明不同的初始吸附构型在完全弛豫后呈现出不同的几何结构。此外, 表2总结了详细描述吸附结构的相应参数, 包括了NO分子的N或O原子到石墨烯最近的C原子的距离更小(),NO分子的N-O键长(),吸附能()和NO分子的电荷转移(Q)。
结果表明,除空位周围的C-C键略有变化外,NO的吸附没有引起严重的结构畸变。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NO吸附在空位缺陷石墨烯上的吸附能在-1.202到-4.477eV之间变化,均比理想石墨烯要大。吸附能的增大说明空位缺陷的存在增强了NO分子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N-O原子的键长增加了1.230-2.393Aring;,比NO吸附于理想石墨烯的情况要大。根据表2,O-C1是最具能量优势的结构,吸附能为-4.477eV,是N-C1结构的三倍。由于NO的较高吸附能说明其吸附能力很强,因此空位缺陷石墨烯可作为一次性分子传感器用于特异性NO的检测。此外,石墨烯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缺陷。之前的研究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这表明由于二氧化氮在硅酮上的化学吸附稳定,硅酮也可以作为一次性传感器使用。
从电荷转移的结果,我们发现NO分子作为受体,O-C1结构的电荷为-1.004 e,是最高的,表明其吸附能最大。以O-C1系统为例,O原子的电荷- 0.815 e, 而直接与O原子成键的C原子的电荷为0.232 e。接近空位的O原子与石墨烯的相互作用更强,因为O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更高。NO分子的化学吸附可以影响石墨烯的电子性质。此外,我们还计算了最稳定吸附构型的总电荷密度分布: NO分子平行于理想石墨烯碳原子顶部(T)和NO分子垂直于空位缺陷石墨烯碳原子顶部并且O原子靠近C1(O-C1)。在图6a中,NO分子与石墨烯之间没有明显的电子密度重叠,说明分子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吸附能小,电荷转移率低。相反,如图6b所示,NO分子与缺陷石墨烯之间存在明显的电子密度重叠,这证实了缺陷位点周围的NO分子与C原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此外,结果表明,空位缺陷的存在导致了NO分子与空位缺陷石墨烯之间存在明显的电荷流动。离解的N-O键长为2.393Aring;,如图4d所示。N和O原子向Cl原子靠近,N-C1和O-C1的键长分别为1.620Aring;和1.304Aring;。较大的吸附能和较小的键长说明空位附近的N、O原子与C原子形成化学键是因为电子不成对,这是由于空位处C原子的pi;键断裂所致。此外,我们计算了不同吸附体系的带隙,如图7和表2所示。空位缺陷石墨烯的带隙为0.192eV,在NO分子的吸附作用下,带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N-C1、O-H-VG和C3系统的费米能级增加到0.409,0.473和0.909eV。对于其他吸附构型,空位缺陷石墨烯吸收NO分子后半导体转化为了导体,可作为检测NO分子的信号。
电子性质
我们对O-C1、O-C3和O-H-VG吸附复合物进行了电子分态密度(PDOS)分析,以更好地理解NO分子吸附空位缺陷石墨烯电子结构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NO分子与C原子的杂化主要由N-2p、O-2p、C-2p轨道贡献。同时,C2、C3和N原子的2p轨道通过费米能级分裂为两个强峰,在-2.202eV到1.275eV之间重叠。此外,与O-C3和O-H-VG构型中O原子的分态密度相比,O-C1结构中O原子的分态密度在费米能级上消失,与C-2p轨道在-16.113到6.344eV上重叠。在O-C3和O-H-VG的情况下,在费米能级以下-22到-18eV处存在由C-2s轨道贡献的杂化。此外,分态密度显示N与空位周围的C原子(C1, C2, C3)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根据以上讨论,我们了解到缺陷周围存在真空诱导的C原子悬浮键,这增加了石墨烯对NO分子的敏感性。同时,分态密度结果表明NO分子与C原子在空位上存在强杂化。
结论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描述了NO分子在理想石墨烯和空位缺陷石墨烯上的吸附,考虑了不同的吸附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原子结构、几何参数和电子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理想石墨烯与NO分子的相互作用较弱。空位缺陷的存在增强了NO分子的吸附稳定性。有趣的是,N-O原子在O-C1体系中表现出离解态,与石墨烯的C1原子形成化学键。结果表明,NO分子的吸附使电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测NO分子的信号。
确认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1604080)资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与技术发展基金(编号: 2015B0303003),河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编号:2015XTD001)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804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