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的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会对个人、家庭、医疗系统和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医体质是指在受到先天和后天的综合影响下,人们在一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内在特征。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率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其关联性特别体现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本文就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此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体质,发病机制,辩证论治
背景
糖尿病是21世纪最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1]。在过去的十年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从2008年的4.5%上升至2018年的11.2%[2,3]。血液里的血糖浓度过高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糖尿病患者的医疗和经济负担不仅与高血糖的治疗有关,而且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目前广义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上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人群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被重视。关注个体之间差异的中医体质理论可能会给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中医体质是人体的内在特征[5]。根据体质信息,人们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这也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治疗方法有所差异。因此,辨别中医体质可以更好地做到对症下药。本文总结了中医体质下糖尿病的辨别导向,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最早在《黄帝内经》中被提及。书中根据个人的形态、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和统一性对中医体质进行了分类,这也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历代医者根据时代特点和治疗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体质进行了划分。例如,在《灵枢》一书中,中医体质根据阴阳的占比被分成了五类: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衡。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认为体质应该被分为寒热、虚实和燥湿。他也认为有人也可以被分为瘦弱的人、强壮的人、瘦小的人、肥胖的人和均衡的人等等。虽然古代的医者们对中医体质的分类做出了很多论述,但是真正形成的体系却很少。尽管他们为中医体质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6]。
结合当前的医学背景,现代学者对中医体质进行了进一步的概述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该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在先天和后天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形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较为综合和稳定的特征。匡调元医生[7]在中医辨证治的基础上,根据表象、脉象和气色将中医体质分成六个类别,分别是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晄质、正常质。以《伤寒论》为导向,赵进喜医生[8]认为中医体质是由于阴阳失衡和气血失调所致。他进一步的将中医体质分为了太阳质、阳明质、少阳质、太阴质、少阴质和厥阴质。另外,还有田代华医生的[9]十二种分法。这些方法中,临床实践上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分型方法。这种方法受到他根据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总结出的体形、气色、头部、四肢、舌头、脉搏、饮食、粪便和性格等特征支持。在2009年,在王琦九种体质分型方法的支持下,中国中医药学会制定了《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并将其作为体质判断的标准,为中医体质的研究进程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中医体质研究涵盖了多种病症,如血脂、荷尔蒙、人体热成像和舌象等现代概念,中医体质的可持续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0]。
中医体质量表
中医体质量表由王琦教授等人[11]首次编写而成。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7与0.90之间,克朗巴哈系数在0.72与0.80之间。为了缩短量表上的问题数量和提高调查问卷的填写效率,朱燕波等人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进行删减,编写出了分别有41个问题[12]和30个问题[13]的两个版本的量表。然后,为了方便研究者选择合适的量表,他们对1295名健康的人进行了关于三个量表[14]的可靠性、结构性和辨别性的测试。
糖尿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中医体质决定糖尿病的易感性
糖尿病属于中医领域中的“消渴”类别。《灵枢》中指出“气不足可以改变这个情况”,《素问》中指出喜欢吃甜食和肥肉的人可能会得消渴症。由此可见,中医体质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对糖尿病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体质认为人的体质不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体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甚至可以发生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体质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15,16],并且与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体质理论认为外伤或内伤等损伤是否会入侵人们的身体,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中医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对于疾病的易感度也不同[17]。平和的体质代表着健康,体内的阴阳气血的平衡。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形成偏向一方的体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疾病的攻击。
大量的研究表明失衡的体质对于慢性疾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18,19]。内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虚热。于磊[20]等人对486例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并对患者体质分布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平和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分别占比42.54%、16.71%, 11.14%、10.69%、9.13%。此外,湿热质和痰湿质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和腹围均显著高于其他体质的患者。高鸿[21]等人对134例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湿热质和痰湿质的患者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孟祥河[22]等人总结了糖尿病前期的特点,发现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与痰湿质患者的生活习惯相似。除了先天因素的影响以外,形成痰湿质的主要原因还有饮食过度油腻、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由此可见,中医体质会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也可以预测和判断糖尿病的发生。因此,中医体质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调理。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脾瘅期,消渴期和消瘅期。在不同的阶段中,中医体质也不尽相同。
在脾瘅期,由于患者阴虚内热,所以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阴虚燥热”。因为暴饮暴食、辛辣刺激和过度劳累,内热进一步导致了患者的内源性阴气不足。在这个阶段,有许多气阴两虚的现象,患者会出现口干、乏力等症状。
消瘅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期。《灵枢》中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可见,消瘅期的并发症与阴阳两虚导致的各个腑脏的虚弱有关。在此期间,患者面色阴沉、外表阴冷、腰膝酸软,并伴有源自皮肤、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内脏等器官各种慢性疾病[23,24]。中医体质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李康[25]等人对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中医体质鉴定,观察不同中医体质患者的胰腺beta;细胞的功能情况。观察发现阳虚质患者的胰腺beta;细胞功能最差,湿热质和痰湿质患者的抗胰岛素性最严重。罗佳丽[26]等人对社区里16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区中约21.49%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主要集中在湿热质(42.47%)、阳虚质(34.9%)和阴虚质(30.0%)。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在于测试的对象都是上了年纪的糖尿病患者。综上所述,糖尿病与中医体质类型密切相关,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人口统计的数据不同,那么体质类型的分布也不同。因此,通过中医体质坚定,我们可以提供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糖尿病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调理方案。
中医体质决定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王教授详细地阐述了气与中医体质和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体病相关”理论,并指出中医体质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和结果。换句话说,中医体质会决定疾病的传播与倾向。因此,基于中医体质的识别,可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体质与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由于糖尿病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大多数患者在确诊该病时已经发展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期。韩立燕[27]发现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多集中在气虚质(22.6%)、阴虚质(19.0%)、阳虚质(13.9%),并且糖尿病肾病患者多为湿热质和阴虚质。张荣东[28]等人对268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布的调查。在这些患者中,中医体质从高到底的分布为气虚质(26.5%)、 痰湿质(20.15%)、阴虚质(16.04%)、血瘀质 (13.43%)、阳虚质(12.31%)、 湿热质(8.96%)等(2.61%)。在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中,其病机多为脏腑积热、津液外泄,导致了痰血郁积[29]。因此,中医体质主要侧重于虚症和痰瘀体质。
中医体质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雷春燕[30]等人对300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患者中阴虚质的人占比最大(24.3%),其次是痰湿质(21%)和阳虚质(17.7%)。李静[31]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别主要集中在平和质(28.1%)、气虚质(21.5%)、阳虚质(18.5%)和湿热质(18.5%)。由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主要以“虚”为主,所以该病变的变化规律主要以阴虚-气、阴虚-阴阳两虚为主。本研究反映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损害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物理分布规律相似,这表明了体质类型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以及实验室检查
有研究[32]探讨了不同中医体质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的厚度与血清内脂素水平,并比较了231例符合该标准的患者情况。在这些患者中,痰湿质和阴虚质患者血清中的内脂素含量最高( P lt; 0.05 )。内脏脂肪厚度方面,痰湿质患者的内脏脂肪最厚,湿热质次之,平和质最薄。因为血清内脂素与劲动脉内膜的厚度有关,同时也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所以痰湿质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冠状动脉粥样化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并发症的类型和数量上有所不同。因此,通过中医体质调理患者的不平衡体质,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或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恶化。
中医体质鉴别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基于王琦教授提出的“疾病与体质相关”理论,可以得出中医体质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论点:中医体质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体质可以影响发病机制和疾病的性质;中医可以影响疾病的预后和结果[33, 34]。换句话说,根据人体的血气、阴阳和脏腑[35]的不同,疾病会体现出不同的症状。中医诊断主要包括辩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种模式,但这仅限于辨别疾病和症状的类型。因此,在过程中就会出现所有的患者都被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诊疗。尽管这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中医体质和相关理论提出后,研究人员逐渐的意识到诊疗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医者不能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探索,同时必须要结合不同患者的体质特点而进行诊疗活动。以此达到“见微知著”和“防患于未然”[36]的效果。
基于中医体质识别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7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592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