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03 17:31:27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摘要: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从需求收入弹性、区位商、产业贡献率、产业关联度4个方面对青海省主导产业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表明青海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偏离;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领域;产业关联度低,轻重工业之间发展失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的战略,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视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提出青海省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青海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重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

关键词: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青海省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省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较少,由于地处内陆导致远离市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做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合理化以高度化为目标,高度化以合理化为基础,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1]。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日益被各级政府重视。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立足自身优势,将发展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与引导。笔者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对青海省产业结构现状和主导产业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原则,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青海省产业结构现状与主导产业分析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2008年全省GDP为961.52亿元,人均GDP为17389元。第二、三产业也有很大发展,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529亿元,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依托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包括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6.55亿元,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不但成为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也拓宽了青海省的就业渠道。

1.1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根据年鉴中的数据,列出1990~2008年主要年份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表(表1)。

由表1可知, 1990~2008年,青海省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三次产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8年青海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55、34,产业结构体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点。1990~2008年,青海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幅度较小,而且所占比重依然偏高。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幅度很低,所占比重依然偏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200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4.5、21.3、34.2,明显呈现“一、三、二”格局。

1.2 青海省主导产业现状分析评价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较大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表2列示了2008年青海省4大支柱工业和4大优势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

由表2可知,青海省主要依靠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从2008年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可以看出青海省的主导产业对GDP的贡献以及对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贡献都十分突出。将青海省的主导产业与全国和西北地区其他省份相比较,我国发达地区主导产业主要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为主,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采矿、金属冶炼、医药、建材、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的主导产业与西北其他省份十分相似,但是和全国有一定的差距。

1.2.1 基于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的分析评价。

收入弹性值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该理论认为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其增长速度高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表3为青海省需求收入弹性排在前10位的产业。

由表3可知,青海省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服装及其他相关纤维制品和机械设备的制造业等劳动密集行业,未来可选择这些行业为重点产业,还能缓解就业压力。

表3 青海省主要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

1.2.2 基于区位商基准的分析评价。

区位商是现代经济学中常用于分析区域产业优势的指标,主要反映产业区域分工程度。当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率较高,也就意味着该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整个区域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表4是青海省区位商大于1的10个行业。

由表4可知,从区位商角度看,目前青海省有分工优势的行业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领域。

1.2.3 基于产业贡献率基准的分析评价。

产业贡献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某产业在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其在研究区域的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所以某产业的产业贡献率越大,该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大。表5是青海省产业贡献率排位在前10的产业。

由表5可知,青海省目前产业贡献率大于20%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产业,但是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和加工度较高的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1.2.4 基于产业关联度基准的分析评价。

产业关联度是指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关联程度,是衡量该产业能否成为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准,通常用产业关联系数来表示。产业关联系数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其中,影响力系数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推动、带动)程度,该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感应系数表明该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带动)的程度,该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后向以及侧向影响,选择这些产业为重点产业,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表6是青海省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前10位的产业。

由表6可知,青海省目前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冶金业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基本符合主导产业的条件。

2 青海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偏离

青海省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55、34,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5、21.3、33.2(表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1% ,但就业比重却高达44. 5%。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总量依然很大。伴随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加几乎没有相应就业量的增加,相反吸纳的就业人数却在减少,这是由青海省重工业型的工业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加上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使其产值比重明显大于就业比重。第二、三产业吸收的劳动力的作用不强,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而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

2.2 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领域

青海省作为西部一个偏远落后省份,产业发展体现出很强的资源依赖性,就目前的主导产业而言,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力发电业、有色金属业、盐化工业等都属于资源型重工业。这种资源依赖型的工业结构体系充分发挥了区域资源优势,对全省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暴露出许多缺陷: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市场容量偏低;从区位商指标分析,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西部地区总体来看,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产业发展中科技投入不足,产业链短,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2.3 产业关联度低,轻重工业之间发展失衡

按照产业关联系数的方法,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比较大的产业在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由表6可知,青海省支柱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主要集中于资源型产业,产业链短。重工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为6.2、93.8,轻重工业发展失衡,主导产业的就业关联效应很弱,进而影响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3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原则

3.1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3.1.1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承接世界制造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之一。加之青海省本身具有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3.1.2 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的战略需要。

青海省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青海省只有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水平,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2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为了发挥青海省自身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3.2.1 以市场为导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认真分析市场需求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要有意识地从需求趋于扩张的2010年产业中去选择主导产业。科技进步越来越成为加快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决定因素。对于青海省来说,依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提高全省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延长其寿命周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要支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对重点行业(特别是当前的4大支柱产业)制定并实施对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计划,增强对青藏高原特色农牧业的科技支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2.2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要素禀赋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供给方面的条件和平台,决定着主导产业的发展空间。青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省水电储藏量居全国第5位,具有丰富的矿产、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青海省主导产业发展可以依据的物质基础。应进一步加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力发电业、有色金属业、盐化工等现有支柱产业的发展,但要重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3.2.3 重视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绝不是某一个产业、某一个部门单方面加强职能就能够实现的,而要靠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联系来实现。包括各类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经验表明,未来的主导产业往往产生于当前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之中,所以,应把基础产业作为“战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与投资。

3.2.4 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

青海省三次产业偏离程度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要加快发展符合主导产业的特征而又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比如大力推进青藏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还有利于加快青海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产业调整方向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加速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培育名优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第二产业调整方向是深入推进资源集约开发、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增强竞争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发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第三产业调整方向是大力发展投入较少、就业弹性大的新兴服务业,比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房地产等;突出发展旅游业,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

4.2 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根据规模经济原则,加大对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对主导产业内部的产品发展方向进行引导,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产品领域和关键技术并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优势产品系列,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青海主导产业规模较大,技术层次却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应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青海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还应加紧建立自己的配套产业群,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强大的配套能力,提高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政府要为主导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4.3 重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引进外资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青海地区的结构调整、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加强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大型科学仪器、科技信息、科学文献资源等的公共服务平台。人才是现代化发展战略之本,加速开发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重视人才开发工作,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956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