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是怎样产生的:一个在实验依据基础上的分类学方法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6 18:23:38

How industrial convergence happens: A taxonomical approach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s

Youngjung Geum; Moon-Soo Kim; Sungjoo Lee

Abstract

The current innovation paradigm clearly shows that the notion of “industry” is changing. Innovation no longer occurs within single industries. This paper employs practical data on 100 successful Korean cases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o analyze how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akes place. Together, these practical cases represen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We identify the pattern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through a clustering analysis that ident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luster. As a result, we identify four industry convergence types: technology enhancer, policy-driven environmental enhancer, service-integrated social business generator, and technology-driven new value generator.

Keywords

  • Technology convergence;
  • Industry convergence;
  • Taxonomy;
  • Clustering

1. Introduction

Innovation no longer takes place within single boundaries or industries. Customers can no longer be attracted merely by existing domain knowledge. Automobile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involves more than the mechanical doma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re combined with the automobile domain to provide a huge number of attractive functions, such as smart-cruise systems, GPS tracking systems, and biometric services. Nanotechnology also features overlapping scientific disciplines, mainly driven by physics and chemistry (Battard, 2012). The fiber and textile industry has been combined with the biomedical and ICT discipline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ly aware fibers and “smart” textiles.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robotics has produced edutainment robots for use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These phenomena could be described as instanc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defined as the blurring of boundaries between industries (Brouml;ring et al., 2006). Industries have always been distinguished by their distinct products, actors, knowledge, technologies, and demand structures (Brouml;ring et al., 2006). However, the current innovation paradigm clearly shows how the notion of “industry” is changing and that innovation no longer takes place within single industries.

Keeping the pace with this changing paradigm, the literature has closely investigated the phenomenon and implication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Katz, 1996 and Duysters and Hagedoorn, 1998), most of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Katz, 1996, Duysters and Hagedoorn, 1998, Gambardella and Torrisi, 1998, Wirtz, 2001, Stieglitz, 2002 and Chon et al., 2003). Industry convergence has typically been discussed as a merely conceptual entity. Most studies have been confined to analyses of case studies or propositions of theoretical/conceptual perspectives on industry convergence. Most relevant case studies have conducted qualitative analyses or examination of specific industries, such as nutraceuticals and functional foods (Brouml;ring et al., 2006), media (Wirtz, 2001 and Chon et al., 2003), IT industry (Duysters and Hagedoorn, 1998), and electronics (Gambardella and Torrisi, 1998 and Stieglitz, 2002).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how industrial convergence happens and what its patterns are through an in-depth consideration of its motivation, drivers, and processes. This task requires the study of real-world cases. In-depth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is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industry convergence because only such an approach can provide practice-focused insight and significant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regarding the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However, surprisingly few studies consider real-world cases to analyze convergence patterns. Those studies that have employed quantitative data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产业融合是怎样产生的:一个在实验依据基础上的分类学方法

Youngjung Geum; Moon-Soo Kim; Sungjoo Lee

摘要:

现如今的创新范例清楚的展现了“产业”这一概念正在转变。创新已经不仅仅产生在单一的产业内部。本文利用100个产业融合成功的韩国案例的实践数据来分析产业融合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实践数据也一并表明了产业融合的主要特点。我们通过识别每一个群体的集群分析来识别产业融合的模式。因此,我们确认了四种产业融合的类型:技术增强,政策驱动环境增强,服务集成社会商业生成器以及技术驱动的新的价值生成器。

关键词: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分类学,集群

  1. 介绍

创新不只产生在单独的范围或行业里。吸引消费者的不仅仅是现存领域的知识。以汽车的发展为例,吸引消费者的的就不仅是机械领域。信息和通讯技术与汽车领域结合起来提供了大量的吸引人的功能,比如智能导航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生物识别服务。纳米技术也以交叉学科为特色,主要来说就是物理跟化学。纤维纺织业一直以来与生物医学和信息学科结合在一起来培养对于纤维和智能纺织的环保意识。教育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也催生了教育娱乐型机器人投入教育环境的使用。这些现象可以被称为是“产业融合”的例子,也就是两个产业之间界限的模糊。不同的产业一直以来都通过不同的产品、参与者、知识、技术和需求结构区分开来。然而,目前的创新模式已经清楚的表明了“产业”的概念正在转变以及创新不再仅产生于单一的产业内部。

跟进改变模式的步伐,这篇文章从计算交流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的角度仔细的研究了产业融合的现象和含义。产业融合通常仅仅被当作一种概念实体。大多数的研究在产业融合方面都仅限于个案研究和理论(概念)命题。大多数的研究都得出了数量分析或是特定产业的估计,例如保健食品、媒体、信息产业、电子等。

然而,通过深入考虑产业融合的动机、驱动因素以及过程来分析产业融合是如何产生以及他的模式是什么仍然必不可少。这个任务需要现实案例的研究。在现实应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度经验研究对于理解产业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创新方向而言,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提供关注实践的视角以及显著的管理含义。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少数的研究认为现实案例研究的是融合模式。那些用定量数据来研究产业融合的已经开始采用替代数据或是特定产业的数据了。比方说,Duysters and Hagedoorn (1998)采用了两种类型的数据——专利数据和战略技术联盟的数据,来研究技术融合。专利数据收集于欧洲专利局,而战略技术联盟的数据则来自于马斯特里赫特经济研究学院的创新技术合作协议以及技术指标数据库这些与技术转换相关的。Gambardella and Torrisi (1998)通过研究美国和欧洲32个最大的电子公司下游活动的技术变化来研究技术融合。同样的,Brouml;ring et al. (2006)也采用了一个定性的多回答个案来研究,但也仅限于化学产业和食品产业。

因此,在利用跨产业的的现实案例的综合样本来研究产业融合模式方面,这里仍然存在一些空白。为了缩小差距,本文利用与产业融合相关的实践数据,具体而言就是100个在韩国成功的产业融合案例,来研究产业融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实践案例代表着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我们通过一个据定了每一个群特性的集群研究来识别一个模式。

本文的余下部分如下所述。下一个部分提供了产业融合的背景信息,第三部分则阐述了次研究所需要的程序和数据。最后,将会讨论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2产业融合

2.1产业融合的定义

Rosenberg (1978)最早提出“融合”这个术语,他认为十九世纪下半期机械工具产业内的变革催生了“技术融合”这个表达,这一表达被用于与平行序列和部相关活动进行对比。他利用这一术语来描述部相关产业部门和工具生产的不同阶段的过程。

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之间通过类似价值主张、技术和市场等要素的融合而产生的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Blackman (1998)则将融合定义为技术服务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种趋势。其他学者将产业融合定义为出现在清楚界定的产业边界的交汇处的创新,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融合的精华被描述为以令人激动的全新方式所形成的技术联系。

而据Hacklin et al. (2009)说,融合出现在四个阶段:(1)知识融合(2)技术融合(3)应用融合(4)产业融合。在这之中,产业融合,也就是在产业边界的应用融合过渡到转变的点,已经被看作是通过技术融合的动力所进行的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Brouml;ring and Leker (2007)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产业融合。输入侧融合主要是通过技术要素来驱动。多产业间产生的新技术和技术领域就是技术驱动的输入侧融合的一个特征。这种类型的融合有时会引起跨产业的平台共享。第二种类型就是输出侧融合,输出侧融合与市场驱动因素密切相关。这种融合是通过不同产业间的需求模型的融合来触发的。举例来说,如果消费者从手提电脑和电视上所要的东西是一样的,这种融合性的需求结构就会引起产业融合。其他领域的研究则区分了两种相似方向:与不同技术要素的应用相关的供给侧融合和市场拉动方向相关的,例如社会经济和市场变动要素,需求侧融合。

信息技术方面的产业融合尤为重要。最近许多信息技术革新的案例都通过类似网络融合界面和终端融合以及设备融合等这样的融合而产生。Kim et al. (2005)指出了经常发生在信息技术产业内的设备融合的重要性。在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技术融合被看作是跨学科间技术知识的溢出。自从浮现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喷发可以通过数字化和高网络效益所产生的经济规模作为参考来解释后,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和产业融合的鲜活的例子。对于技术融合来说,跨学科层级的知识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在文献中有时会被称之为“供给侧融合”。

融合也可以从不同的行业视角来讨论。在产业内融合中,融合发生在副产业间的特定产业领域,比如汽车和电子产业在制造业范围内融合的案例。也有一些融合发生在不同的行业,这种就可以定义为跨产业融合。在跨产业融合中,两个不同的产业互相重叠,比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的案例。

2.2产业融合的种类和特点

Xing et al. (2011)利用2002年的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的信息技术通讯领域的融合。研究包括七个不同的要素,五个制造业要素和两个服务业要素。因此,他们调查了融合模式和信息技术通讯要素的演变。Hacklin and Wallin (2013)则从知识集成的角度来看融合。他们回顾了从知识为基础的角度相关的跨学科的文献并基于知识为基础的角度识别出了对于创新管理来说产业融合的挑战。在Hacklin et al. (2013)的作品中,特闷识别出四种在融合期间抓住价值的四种基本战略:技术先驱,市场攻击者,生态系统整合者,商业重塑者。这个研究是基于在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媒体和娱乐领域的融合的六年的研究。Kim et al. (2015)的作品也通过利用文本挖掘机器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动态模型。他们手机了从1989到2012年间两百万篇杂志文章,通过利用产业融合指标确认融合模式来做共现分析。

3.研究架构

Fig. 1在这篇文章说上展示了全部的过程。为了分析产业融合,我们收集了几个相关的现实案例。我们调车了一百位韩国的成功融合案例并且回顾了文献来定义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在这些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收集好的数据被运用到案例中,要素融合基数,集群分析已经被用于识别代表性群。

3.1收集数据

一个经验主义研究在一百个韩国产业融合的案例上实施。这些案例在2011年被知识经济部以及韩国产业知识机构认定为可行的。没一个案例都包含着产业融合的名字和基本概念、技术和产品/服务桃酥以及产业融合的效应。表一展示了产业信息和相关案例的相应数字。

3.2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

为了确认产业融合的群体,我们翻阅了文献。对于产业融合投入,三个关键要素被考虑在内:融合目标,融合动因,学术领域。产业如融合的目标就是要整合的目标,比如技术、产品或服务。融合的动因就是驱动过程的力量。技术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然而,其他因素诸如市场需要、产业结构、政策规定还有商业模式创新也都是很重要的驱动因素。市场需要是产业融合的另一大动因。随着跨学科创新的产生,消费者期待一个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可以通过融合来实现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公司去寻找不一样的资源,包括各种各样产业的想法来形成产业融合。消费者现在不同产品特征的结合,也就是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监管或者政策改变而产生。比如说,“银行保险业”,一个银行新产品就是在银行和保险业的一种融合产品。这种融合创新主要是被监管和政策改变而驱动而不是技术革新。第三个设想就是在学术领域产生产业融合。最近的新科学研究表明在相同目标下包含多个学科,这被定性为多学科或者是跨学科。产业融合产生在两个或以上迄今为止分离的产业间的融合,也发生在许多学科之间。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界限有时会模糊又是有很清晰。产业融合可以发生在一个产业的特定部门。Kim and Jung (2013)还提出了在相关学科的特点的基础上的产业融合类型学。由于他们为产业增长和界定方法提供了基线技术,这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融合规模。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15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