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3 10:32:01

柱[5]芳烃转化为柱[6minus;15]芳烃的环扩张合成法及柱芳烃对C60的络合研究

Tomoki Ogoshi,*, Naosuke Ueshima, Fumiyasu Sakakibara, Tada-aki Yamagishi,and Takeharu Haino

摘要:本文实现了从柱[5]芳烃到柱[6minus;15]芳烃的扩环制备及柱[n]芳烃(n = 11-13)的分离。发现在柱[5minus;14]芳烃中,柱[10]芳烃可与C60形成最稳定的主客体络合物。

关键词:主客体、柱[n]芳烃、大环主体、络合、C60

大环主体和富勒烯主客体化学1-7,杯[n]芳烃2、葫芦[7]脲3、和环糊精4等已经5-7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此外还有新型大环分子包括环对苯撑5和环对苯撑乙炔6。最小的富勒烯,巴克敏斯特富勒烯(C60) 的范德华直径是1.01nm。因此大环主体需要一个直径超过1nm的空腔来封装富勒烯。

柱[n]芳烃8-12是超分子化学的一类新型大环主体,由我们小组于2008年首次报告8。 柱[5]芳烃是一个环状五聚体,首先通过在BF3·OEt2存在下,1,2-二氯乙烷中使1,4-二烷氧基苯与多聚甲醛反应制备。使用1,2-二氯乙烷作为溶剂,可从其他柱[n]芳烃同系物中选择性地获得柱[5]芳烃(图1a)8,10。这是因为1,2-二氯乙烷包含在柱[5]芳烃的空腔中,并作为模板促进柱[5]芳烃11的形成,这表明反应在热力学控制下进行的。 相比之下,较大的柱[n]芳烃同系物(n = 6烃同系)可使用氯仿作为溶剂获得。 侯等人在氯仿中制备了柱[n]芳烃同系物n = [5]同系物中制(图1b)。12 n = [5]物中的产物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得到;因此反应受动力学控制。与1,2-二氯乙烷不同,氯仿不可作为模板溶剂。11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柱[5]芳烃的环尺寸扩大制得具有较大空腔的柱[n]芳烃同系物。使我们能够获得n = [5]们能够获的混合物并分离出新的柱[n]芳烃同系物n = [11]系物分离出新除了已知的含有纳米尺寸空腔的柱[n]芳烃同系物n = [6-10]之外。我们还使用了柱[n]芳烃同系物对C60的封装进行了研究,柱[n]芳烃同系物的空腔大小从0.47到1.49 nm不等13

柱[5]芳烃被用作合成具有较大空腔的柱芳烃的单体。柱[5]芳烃可在1,2-二氯乙烷中通过热力学控制一步反应制备(图1a)10。首先,将柱[5]芳烃和BF3·OEt2溶解在氯仿中。柱[5]到柱[n]芳烃的转化无法在25°C时进行,却能在50°C时进行(图1c)。只有加热后才能进行开环反应。我们通过ESI-MS、1H NMR和GPC测量来监测其转化。 ESIMS光谱(图1d)显示,每个信号以178(柱[n]芳烃的组成单元)的间隔出现,并且不存在其他聚合物和低聚物。通过1H NMR和GPC的检测(图S5),我们检测到了柱[5minus;15]芳烃,但未检测到线性聚合物和低聚物等可溶副产物。因此扩环转化主要生成柱[n]芳烃同系物的混合物。氯仿不能作为特定柱[n]芳烃的模板溶剂;因此该反应产生了各种柱[n]芳烃同系物的混合物。1小时后,混合物中形成不溶性聚合物。这种不溶性聚合物应通过柱[n]芳烃之间的交联形成。不溶性聚合物的含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反应时间是形成柱[5minus;15]芳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表明转化反应是在动力学控制下进行的11。反应温度也是影响扩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与50℃时相比,80℃时的扩环反应导致不溶性聚合物的数量增加。不溶性聚合物的形成导致柱[5minus;15]芳烃产率较低。 因此,1小时和50°C是合成更大柱[n]芳烃同系物n = [11minus;15]的最佳反应时间和温度。反应后的产物只是柱[5minus;15]芳烃的混合物和不溶性聚合物,但是不含可溶性线性聚合物或低聚物。 因此,我们可以先得到C2[11minus;15]的混合物 然后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每个柱[n]芳烃同系物(图1e),得到未反应的起始化合物柱[5]芳烃(产率:26%,可再次用于转化)、柱[6]芳烃(产率:3%)、柱[7]芳烃(产率:0.6%)、柱[8]芳烃(产率:0.5%)、柱[9]芳烃(产率:0.7%)、柱[10]芳烃(产率:1%)、柱[11]芳烃(产率:0.9%),柱[12]芳烃(收率:0.3%)、柱[13]芳烃(收率:0.7%)和第十个组份,其中柱[14]芳烃为主要产物,柱[15]芳烃为次要产物14。尽管高阶柱芳烃的产率很低,但避免了线性聚合物和低聚物等可溶副产物的形成。由于缺乏可溶的副产物,所以我们能够分离柱[5minus;13]芳烃。相比之下,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使用1,4-二乙氧基苯和多聚甲醛的反应则产生可溶性线性聚合物(图S6)。即使在侯等人的优化条件下,12这种混合物依旧包含柱[5minus;13]芳烃 以及可溶性线性聚合物和低聚物(图S7)。可溶性线性聚合物和低聚物的形成使分离柱[n]芳烃同系物变得困难,因为线性聚合物和低聚物的溶解度、极性和分子量与柱[n]芳烃非常接近。

图1:(a)柱[5]芳烃的制备(b)从1,4-二乙氧基苯合成柱[5minus;10]芳烃 (c)从柱[5]芳烃合成柱[5minus;15]芳烃。(d)扩环反应5分钟后混合物的ESI-MS光谱。(e)扩环反应1小时后混合物的色谱图。

图2:柱[5minus;14]芳烃及其络合C60后芳香区氢谱。[C60]=0.022 mm,[柱芳烃]=0.45mM。a使用了含有少量柱[15]的柱[14]芳烃。

柱[5minus;14]芳烃在0.47至1.49 nm范围内具有不同尺寸空腔,因此我们研究了它们与C60(范德华直径1.01纳米)的主客体络合。我们首先将每个柱[n]芳烃和C60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1H NMR光谱进行了研究(图2)。当C60与柱[10]芳烃混合后,柱[10]芳烃苯环质子信号(图1c,Ha)显示明显化学位移变化(minus;0.0060 ppm)。在柱[11]芳烃和柱[12]芳烃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化学位移变化,但位移的幅度相对较小。在封装C60后,环对苯烯5a和对苯乙炔6a的质子峰发生了相同的化学位移变化。这些结果表明C60被络合于在柱[10minus;12]芳烃的空腔中。 相比之下,当过量的与柱[5minus;9]芳烃混合时,柱[13]芳烃和柱[14]芳烃,未观察到峰位移,这表明它们不能与C60络合。 由于柱[1013,1芳烃的空腔尺寸与C60的范德华直径相近,因此与C60选择性地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C60与柱[10minus;12]芳烃主客体配合物的形成还通过紫外滴定法进行了验证(图3a)。1,1,2,2-四氯乙烷被用作溶剂,因为它是比氯仿更好的C60溶剂15。 在C60中加入柱[10]芳烃后,C60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在406和476nm处发现清晰的等吸收点,表明两者的化学计量比为1:1。用紫外滴定法测得柱[10]芳烃与C60在1,1,2,2-四氯乙烷中的缔合常数为(4.3烷中的缔)(4.3plusmn;0.3)times;102mminus;1(图S8)。我们还使用相同的紫外滴定法检测了柱[11]芳烃和柱[12]芳烃的主客体络合作用。然而,它们与C60的结合太弱,无法确定准确的结合常数和等吸收点(图S9)。因此,柱[10]芳烃与C60形成了最稳定的配合物。柱[10]芳烃的空腔尺寸为1.05 nm(以范德华直径为单位),足以容纳范德华直径为1.01 nm的C60(图3b)。氧杂苯炔的环状化合物(直径为1.1-1.3nm),7环[10]对苯撑(直径为1.38nm),5a环[6]对苯乙炔(直径为1.32nm)6a 和C60形成了1:1的主客体络合物。因此,柱[10]芳烃络合C60是合理的。我们还通过紫外滴定法测定了甲苯中两者间的缔合常数(图S10)。它们的络合常数为(2.1plusmn;0.2)times;103mminus;1,大约是1,1,2,2-四氯乙烷中的五倍。C60在甲苯中的溶解度低于在1,1,2,2-四氯乙烷中的溶解度。因此,疏水效应增强了主客体络合物的稳定性。柱[10]芳烃的结合能力与之前的大环主体相当或更高1

图3:(a) 1,1,2,2-四氯乙烷中紫外图谱:不同浓度柱[10]芳烃 (c = 0-100mu;M)络合C60(38.5mu;M),及402至410 nm和450至500 nm范围内的放大图谱。箭头表示添加柱芳烃后C60吸收峰的变化。(b)柱[10]芳烃对C60的尺寸选择性络合。

总之,我们通过柱[5]芳烃的扩环反应,在动力学控制下制得柱[6]力学控制芳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得到易于分离的柱[n]芳烃同系物,而不会形成可溶的副产物。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转化反应的机理。我们还研究了柱[n]芳烃同系物选择性络合C60的性能,发现其中柱[10]芳烃对C60的亲和力最高。因此,柱[n]芳烃成为可以络合C60的大环。这项研究是使用具有纳米尺寸空腔的柱[n]芳烃络合富勒烯超分子组装体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a) Kawase, T.; Kurata, H. Chem. Rev. 2006, 106, 5250.

(2) (a) Atwood, J. L.; Koutsantonis, G. A.; Raston, C. L. Nature 1994, 368, 229.

(b) Suzuki, T.; Nakashima, K.; Shinkai, S. Chem. Lett.1994, 699.

(c) Suzuki, T.; Nakashima, K.; Shinkai, S. Tetrahedron Lett.1995, 36, 249.

(d) Raston, C. L.; Atwood, J. L.; Nichols, P. J.; Sudria, I. B. N. Chem. Commun. 1996, 2615.

(e) Atwood, J. L.; Barbour, L. J.; Raston, C. L.; Sudria, I. B. N. Angew. Chem., Int. Ed. 1998, 37, 981.

(f) Haino, T.; Yanase, M.; Fukazawa, Y. Tetrahedron Lett. 1997, 38, 3739.

(g) Atwood, J. L.; Barbour, L. J.; Heaven, M. W.; Raston, C. L. Chem. Commun. 2003, 2270.

(h) Atwood, J. L.; Barbour, L. J.; Heaven, M. W.; Raston, C. L.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3254.

(i) Tsubaki, K.; Tanaka, K.; Kinoshita, T.; Fuji, K. Chem. Commun. 1998, 895.

(3) Constabel, F.; Geckeler, K. E.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2071.

(4) (a) Andersson, T.; Nilsson, K.; Sundahl, M.; Westman, G.; Wennerström, O. J. Chem. Soc., Chem. Commu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4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751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