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战略外文翻译资料

 2023-09-01 09:59:15

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战略

摘 要

当今,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影视产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拥有了繁荣的国内市场,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是,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市场仍然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其国际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传播中国的“软实力”。针对我国影视作品国际发行中存在的票房赤字、文化折扣、贸易壁垒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展;战略

导论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等精神文化活动上,影视是其中最主要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影视事业迅猛发展,创作了大量影视作品,收益颇丰。然而,繁荣的国内市场并不能保证蓬勃发展的海外市场。特别是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存在认知度低、文化折扣、票房赤字、贸易壁垒和国际发行等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分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障碍因素,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行的现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影视实施了“走出去”工程实施细则公布,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正式启动。从此,“走出去”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积极推动了影视作品的“走出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每年还生产电视剧和卡通片。然而,中国影视作品在创作理念、叙事手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表现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缺陷”。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票房赤字

近年来,多部中国影视作品,如《迷失泰国》、《美人鱼》、《战狼2》、《红海行动》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绩,体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作品海外市场的疲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国内外电影市场的巨大反差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票房效应赤字。

以电影《美人鱼》为例,它在2016年位居国内票房榜首,而在北美仅获得323万美元票房。同样的情况在2018年的《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中再次出现。他们在国内票房上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但在北美,他们只获得了154万和198万美元。

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与海外电影“进入中国”的票房亏损

目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并没有显示出中国文化的高质量输出。然而,与中国电影电视作品“走出去”的困境相比,海外电影在“进入中国”时获得了巨大的发行利益。此外,国内外作品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不对称的,这是由于它们在票房上的不平衡造成的。此外,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单一方式。

另外,考虑到国内外影视作品在数量和时间安排上的内在差异,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与国外影视作品“进入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的票房赤字(张艺谋,2015)。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东来西往”现象

谈到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渊源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等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欧洲和美国的出口规模却很小,市场竞争力也不够理想。

以欧洲市场为例,虽然在2016年占中国影视作品海外销售总额的8.9%,但在整个欧洲市场的份额却很小。

2016年,欧洲视听电视公司对视频点播(VOD)平台上的影视作品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包括75部传统视频点播(TVODs)和16部视频点播(SVODs)。作品主要来自40个国家,包括欧洲国家、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但调查没有提到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在平台上的份额太小了。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发行的三大障碍因素

“文化折扣”的影响

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降低,这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许多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找不到进入欧洲和美国主流媒体的途径,显示了中国影视作品进入海外市场的显著文化折扣(chen,2015)。在所有的文化折扣中,主要表现如下:

创新和单一类型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和欧洲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折扣的大量存在导致了解码失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只维持在20%到40%。

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化折扣,折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喜剧、历史剧、爱情剧、冒险剧、德拉马斯和动作电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现象、集体记忆、文化区域、消费兴趣、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邹和尹,2013)。由于动作片的文化折扣很小,中国把很多精力放在国际发行上。但与此同时,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片和文学片却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电影对中国人真实生活的描述很少,这使得外国观众很难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中国电影,更不用说在观看中国电影时获得同情了。此外,许多中国电影在类型上缺乏创新,但确实有许多模仿,所以很少有原创能够真正给国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2018/19年度的电影《赤壁》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投资,全球票房近8.5亿元,其中do-mestic的票房约为3亿元。但是北美的票房只有6.2万美元,因为那里的观众无法正确理解影片中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所以中国影视作品的出口和国际发行极不平衡,主要是在有大量中国观众的亚洲国家,但其他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只占很小的份额,需要紧急扩张(钟和许,2016)。

字幕翻译的不可理解性

如今,字幕翻译的不可理解性已经成为外国观众接受中国影视作品的一大障碍。不恰当的翻译会妨碍外国读者的理解。研究表明,近70%的外国观众发现许多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以理解,这意味着英文字幕的中译水平需要大大提高(huang,2016)。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和电视作品能否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成功,取决于字幕的翻译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只有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字幕翻译才能找到真正的价值。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效地提供最相关的信息,受众对翻译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交际的有效性。

工业化经营的痛点

除了文化折扣的影响外,中国影视行业管理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未满足的资金需求。众所周知,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国影视业大力开展投融资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些资金仅仅由政府提供。由于开放政策和社会发展,除财政拨款外,行业还采取了直接融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融资、外国投资和社会捐赠等多种市场融资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仍处于初级阶段,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规模小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这是低质量的产品。目前,我国影视产业还存在着单一性、同质性、劣质性甚至盗版等严重问题,制约着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影视产业的生产力和巨大的供给规模并不意味着作品的质量好,这使得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不足。

三是缺乏中国影视产业化。数据显示,美国80%的电影收入来自银幕营销,但中国并不是这样。目前,中国电影电视业过于依赖票房和收视率,很少考虑版权、广告和其他产业链。规模经济和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尚未完全形成(Wu,2014)。

对文化贸易壁垒的限制

出于对全球文化趋同的担忧,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将该影片纳入自由贸易轨道,而是基于1994年《关贸总协定》中的“电影特别条款”。在各个领域甚至还有“文化例外原则”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包括贸易壁垒(延迟影视作品在本地发行,干预作品在进口国的本地传播)、数量限制(各国对进口和国产影片的制作和发行份额有自己的规定)、歧视性税收和审查(严格控制影视作品的进口发行和发行)(汉,2016年)。

缺乏海外营销渠道

在影视产业中,如何打开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渠道,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一个焦点问题。由于观众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对一部电影的质量没有把握,更多地依赖于电影的咨询和市场营销。因此,在影视作品上映前采取适合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的工程量已经足够大,但很少进入海外市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外营销渠道建设滞后,限制了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行的方式和收益。过去,这个行业只是沿用传统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的营销方式。虽然“中国电影节”、“电视展”等展览确实有助于提高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但目前仍缺乏更灵活、更广泛的营销渠道。近年来,一些中国公司开始通过购买外国广播平台和与国外主流媒体合作等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但中国对外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国影视作品的版权销售一般采取宣传或交易会的形式,促销效果不明显。此外,还有一些共享收入的电影。对他们来说,外国影院和平台会设置许多限制。例如,共享收入的国际惯例是:生产者占35%,经销者占17%,释放者占48%。但由于中国的海外投资刚刚起步,中国只能获得不超过30%的收入。因此,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市场化也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展策略

减少“文化折扣”

提高质量

众所周知,一部影视作品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是否有高投入、大制作和大阵容,而是取决于其自身的质量。换句话说,一部电影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其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有中国影视作品同时具有文化内涵、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其出口规模。首先,创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影视品牌,是中国影视产业的特殊需要。中国优势文化资源应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影视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既有艺术性,又有商业性。然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观众容易接受和理解,包含大量文化背景的民族元素不应过分强调。在创作中应重视人类文化共识、普世价值、共同情感和受众反思等主题。此外,中国影视作品的叙事能力也需要提高,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故事情节和情节的好坏都是主要因素。真正的好故事确实能感动人们。

俗话说:“西部电影有很多,比如好莱坞西部电影,欧罗宾民族电影,还有黑泽明、大岛阿岛和伊村正弘的日本电影。他们充分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奇妙文化意象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票房吸引力”(孟丽,2003)。例如,印度的音乐剧、韩国的浪漫爱情片、泰国的青春片和日本的侦探片都因其民族特色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至于中国,它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主题创作方面具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国电影电视作品可以在民族题材的基础上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其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历史经验,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从而吸引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然后爱上中国文化。

但不幸的是,中国很少关注中国文化资源的全球化,特别是在电影制作方面。因此,中国影视产业错失了许多中国文化主题的发展机遇。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就是好莱坞版的木兰(1999)。

此外,中国影视作品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东西方电影中不同文化的互动性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匹配,因此世界性的文化嫁接仍然是必要的。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的题材和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得以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戴思杰导演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2005年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前者改编自法国同名畅销书,后者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然而,这种嫁接并不意味着盲目模仿外国电影及其文化。中国需要成为世界文化的领军人物,而不仅仅是其他文化的追随者和承办者(隋和张,2010)。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从中国传统和现实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成功的例子是《卧虎藏龙》和《英雄》。这两部电影在西方电影市场很受欢迎,也受到许多外国观众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找到了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的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与世界相适应。

中国影视作品跨国发行的生态翻译环境

当谈到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时,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翻译。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翻译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通过源语和目的语的整合,进行适应和选择的活动。也就是说,翻译实际上依赖于翻译环境,译者的适当指导可以决定译文能否达到最佳译文。从胡庚申教授的观点来看,翻译生态环境是原译语言的融合,作者、读者和客户在其中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对于中国影视作品的翻译来说,由于其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它不同于文学翻译和科学翻译。从生态翻译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标准是达到“完整的适应性选择”。众所周知,副标题是影视作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画面、镜头、音响效果、色彩和叙事手法,有助于主题演示和情节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翻译必须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台词的原意、作品的类型、拍摄风格和技术限制等。所有的因素都需要进行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译者得到最适当的适应。

实现政策支持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影视作品的海外市场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影视业的国际地位和市场份额。国际票房将重新反映其在世界观众中的文化身份,同时彰显其在影视作品中的民族力量。然而,就中国而言,它显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因为好莱坞是电影市场的唯一霸主。也就是说,中国影视作品海外市场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战略是国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向西方学习很多实践经验。在提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影战略时,它不仅仅指对华出口电影,还包括西方电影产业的理念、理论和模式,以及西方电影产业的贸易顺差。以美国为例,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在采取各种方式来推广好莱坞电影,甚至在海外商务谈判中成为其代表。例如,1922年成立的美国电影制作与发行协会(mppda)和二战后成立的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通过与美国政府的长期合作,为好莱坞电影赢得了稳定的海外利润(董和吴,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战略

摘 要

当今,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影视产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拥有了繁荣的国内市场,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是,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市场仍然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其国际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传播中国的“软实力”。针对我国影视作品国际发行中存在的票房赤字、文化折扣、贸易壁垒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展;战略

导论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等精神文化活动上,影视是其中最主要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影视事业迅猛发展,创作了大量影视作品,收益颇丰。然而,繁荣的国内市场并不能保证蓬勃发展的海外市场。特别是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存在认知度低、文化折扣、票房赤字、贸易壁垒和国际发行等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分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障碍因素,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行的现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影视实施了“走出去”工程实施细则公布,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正式启动。从此,“走出去”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积极推动了影视作品的“走出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每年还生产电视剧和卡通片。然而,中国影视作品在创作理念、叙事手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表现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缺陷”。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票房赤字

近年来,多部中国影视作品,如《迷失泰国》、《美人鱼》、《战狼2》、《红海行动》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绩,体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作品海外市场的疲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国内外电影市场的巨大反差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票房效应赤字。

以电影《美人鱼》为例,它在2016年位居国内票房榜首,而在北美仅获得323万美元票房。同样的情况在2018年的《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中再次出现。他们在国内票房上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但在北美,他们只获得了154万和198万美元。

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与海外电影“进入中国”的票房亏损

目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并没有显示出中国文化的高质量输出。然而,与中国电影电视作品“走出去”的困境相比,海外电影在“进入中国”时获得了巨大的发行利益。此外,国内外作品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不对称的,这是由于它们在票房上的不平衡造成的。此外,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单一方式。

另外,考虑到国内外影视作品在数量和时间安排上的内在差异,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与国外影视作品“进入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的票房赤字(张艺谋,2015)。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东来西往”现象

谈到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渊源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等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欧洲和美国的出口规模却很小,市场竞争力也不够理想。

以欧洲市场为例,虽然在2016年占中国影视作品海外销售总额的8.9%,但在整个欧洲市场的份额却很小。

2016年,欧洲视听电视公司对视频点播(VOD)平台上的影视作品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包括75部传统视频点播(TVODs)和16部视频点播(SVODs)。作品主要来自40个国家,包括欧洲国家、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但调查没有提到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在平台上的份额太小了。

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发行的三大障碍因素

“文化折扣”的影响

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降低,这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许多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找不到进入欧洲和美国主流媒体的途径,显示了中国影视作品进入海外市场的显著文化折扣(chen,2015)。在所有的文化折扣中,主要表现如下:

创新和单一类型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和欧洲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折扣的大量存在导致了解码失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只维持在20%到40%。

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化折扣,折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喜剧、历史剧、爱情剧、冒险剧、德拉马斯和动作电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现象、集体记忆、文化区域、消费兴趣、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邹和尹,2013)。由于动作片的文化折扣很小,中国把很多精力放在国际发行上。但与此同时,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片和文学片却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电影对中国人真实生活的描述很少,这使得外国观众很难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中国电影,更不用说在观看中国电影时获得同情了。此外,许多中国电影在类型上缺乏创新,但确实有许多模仿,所以很少有原创能够真正给国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2018/19年度的电影《赤壁》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投资,全球票房近8.5亿元,其中do-mestic的票房约为3亿元。但是北美的票房只有6.2万美元,因为那里的观众无法正确理解影片中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所以中国影视作品的出口和国际发行极不平衡,主要是在有大量中国观众的亚洲国家,但其他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只占很小的份额,需要紧急扩张(钟和许,2016)。

字幕翻译的不可理解性

如今,字幕翻译的不可理解性已经成为外国观众接受中国影视作品的一大障碍。不恰当的翻译会妨碍外国读者的理解。研究表明,近70%的外国观众发现许多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以理解,这意味着英文字幕的中译水平需要大大提高(huang,2016)。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和电视作品能否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成功,取决于字幕的翻译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只有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字幕翻译才能找到真正的价值。影视作品字幕翻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效地提供最相关的信息,受众对翻译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交际的有效性。

工业化经营的痛点

除了文化折扣的影响外,中国影视行业管理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未满足的资金需求。众所周知,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国影视业大力开展投融资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些资金仅仅由政府提供。由于开放政策和社会发展,除财政拨款外,行业还采取了直接融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融资、外国投资和社会捐赠等多种市场融资方式。然而,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仍处于初级阶段,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规模小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这是低质量的产品。目前,我国影视产业还存在着单一性、同质性、劣质性甚至盗版等严重问题,制约着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影视产业的生产力和巨大的供给规模并不意味着作品的质量好,这使得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不足。

三是缺乏中国影视产业化。数据显示,美国80%的电影收入来自银幕营销,但中国并不是这样。目前,中国电影电视业过于依赖票房和收视率,很少考虑版权、广告和其他产业链。规模经济和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尚未完全形成(Wu,2014)。

对文化贸易壁垒的限制

出于对全球文化趋同的担忧,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将该影片纳入自由贸易轨道,而是基于1994年《关贸总协定》中的“电影特别条款”。在各个领域甚至还有“文化例外原则”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包括贸易壁垒(延迟影视作品在本地发行,干预作品在进口国的本地传播)、数量限制(各国对进口和国产影片的制作和发行份额有自己的规定)、歧视性税收和审查(严格控制影视作品的进口发行和发行)(汉,2016年)。

缺乏海外营销渠道

在影视产业中,如何打开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渠道,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一个焦点问题。由于观众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对一部电影的质量没有把握,更多地依赖于电影的咨询和市场营销。因此,在影视作品上映前采取适合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的工程量已经足够大,但很少进入海外市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外营销渠道建设滞后,限制了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行的方式和收益。过去,这个行业只是沿用传统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的营销方式。虽然“中国电影节”、“电视展”等展览确实有助于提高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但目前仍缺乏更灵活、更广泛的营销渠道。近年来,一些中国公司开始通过购买外国广播平台和与国外主流媒体合作等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但中国对外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国影视作品的版权销售一般采取宣传或交易会的形式,促销效果不明显。此外,还有一些共享收入的电影。对他们来说,外国影院和平台会设置许多限制。例如,共享收入的国际惯例是:生产者占35%,经销者占17%,释放者占48%。但由于中国的海外投资刚刚起步,中国只能获得不超过30%的收入。因此,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市场化也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影视作品国际发展策略

减少“文化折扣”

提高质量

众所周知,一部影视作品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是否有高投入、大制作和大阵容,而是取决于其自身的质量。换句话说,一部电影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其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有中国影视作品同时具有文化内涵、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其出口规模。首先,创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影视品牌,是中国影视产业的特殊需要。中国优势文化资源应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影视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既有艺术性,又有商业性。然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观众容易接受和理解,包含大量文化背景的民族元素不应过分强调。在创作中应重视人类文化共识、普世价值、共同情感和受众反思等主题。此外,中国影视作品的叙事能力也需要提高,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故事情节和情节的好坏都是主要因素。真正的好故事确实能感动人们。

俗话说:“西部电影有很多,比如好莱坞西部电影,欧罗宾民族电影,还有黑泽明、大岛阿岛和伊村正弘的日本电影。他们充分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奇妙文化意象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票房吸引力”(孟丽,2003)。例如,印度的音乐剧、韩国的浪漫爱情片、泰国的青春片和日本的侦探片都因其民族特色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至于中国,它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主题创作方面具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国电影电视作品可以在民族题材的基础上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其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历史经验,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从而吸引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然后爱上中国文化。

但不幸的是,中国很少关注中国文化资源的全球化,特别是在电影制作方面。因此,中国影视产业错失了许多中国文化主题的发展机遇。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就是好莱坞版的木兰(1999)。

此外,中国影视作品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东西方电影中不同文化的互动性寻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匹配,因此世界性的文化嫁接仍然是必要的。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的题材和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得以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戴思杰导演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2005年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前者改编自法国同名畅销书,后者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然而,这种嫁接并不意味着盲目模仿外国电影及其文化。中国需要成为世界文化的领军人物,而不仅仅是其他文化的追随者和承办者(隋和张,2010)。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从中国传统和现实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成功的例子是《卧虎藏龙》和《英雄》。这两部电影在西方电影市场很受欢迎,也受到许多外国观众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找到了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的文化资源,使中华民族与世界相适应。

中国影视作品跨国发行的生态翻译环境

当谈到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时,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翻译。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翻译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通过源语和目的语的整合,进行适应和选择的活动。也就是说,翻译实际上依赖于翻译环境,译者的适当指导可以决定译文能否达到最佳译文。从胡庚申教授的观点来看,翻译生态环境是原译语言的融合,作者、读者和客户在其中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对于中国影视作品的翻译来说,由于其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它不同于文学翻译和科学翻译。从生态翻译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标准是达到“完整的适应性选择”。众所周知,副标题是影视作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画面、镜头、音响效果、色彩和叙事手法,有助于主题演示和情节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作品的翻译必须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台词的原意、作品的类型、拍摄风格和技术限制等。所有的因素都需要进行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译者得到最适当的适应。

实现政策支持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影视作品的海外市场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影视业的国际地位和市场份额。国际票房将重新反映其在世界观众中的文化身份,同时彰显其在影视作品中的民族力量。然而,就中国而言,它显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因为好莱坞是电影市场的唯一霸主。也就是说,中国影视作品海外市场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发行战略是国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向西方学习很多实践经验。在提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影战略时,它不仅仅指对华出口电影,还包括西方电影产业的理念、理论和模式,以及西方电影产业的贸易顺差。以美国为例,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在采取各种方式来推广好莱坞电影,甚至在海外商务谈判中成为其代表。例如,1922年成立的美国电影制作与发行协会(mppda)和二战后成立的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通过与美国政府的长期合作,为好莱坞电影赢得了稳定的海外利润(董和吴,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60718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