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rsquo;s oil security from the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 review
Chunfu Zhao a, Bin Chen a,b,uArr;
a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R China
b NAAM Group, Faculty of Science, 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Jeddah, Saudi Arabia
h i g h l i g h t s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Chinarsquo;s oil industry is detailed.
Risk to oil industry in China is identified along the supply chain. Policy aimed at improving oil security is examined.
a r t i c l e |
i n f o |
a b s t r a c t |
Article history: Received 11 March 2014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3 August 2014 Accepted 7 September 2014 Available online 1 October 2014 Keywords: Oil security China Supply chain |
Oil security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rsquo;s oil security from the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s the country faces challenges from an increasing reliance on imported oil, a fastgrowing economy, the Malacca dilemma, and volatil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To clarify the issue of oil security, we first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hase of Chinarsquo;s oil industry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lated to its energy security. Then a framework from the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is constructed to identify the current risk from three aspects: energy flow, financial and environmental. Finally, polici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countryrsquo;s energy security are examin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presented. From this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potential risk arising from Chinarsquo;s oil system is inherently interconnected. There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country to improve oil security by strengthening its strategic oil reserves,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developing its domestic oil tanker fleet. 2014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0
- Development phase of Chinarsquo;s oil indust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0
-
Energy security and oil supply chain in Chi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1
-
Definition of energy secur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1
- Supply-based energy secur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1
- Demand-based energy secur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 Oil supply cha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
Definition of energy secur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1
-
Risk identification of oil industry in Chi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
Energy flow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 Available oil reserve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 Geopolitical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3
- Transportation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3
- Refiner technology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4
- Demand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5
-
Financial flow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5
- Oil price volatil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5
- Economic loss of overseas oil invest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5
- Environmental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6
-
Energy flow ri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uArr; Corresponding author at: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从供应链角度看中国的石油安全:回顾
赵春福、陈斌
摘 要:石油安全已成为中国的一大问题。本文主要从供给角度,考虑本国面临的日益依赖进口石油,经济快速发展,马六甲困境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挑战,分析了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为了澄清石油安全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阶段和以前研究的相关问题,到其能源安全。然后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一个框架来识别目前来自三个方面的风险:能源流动,财务和环境。最后,石油安全政策的目的在于对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进行检查,并提出了潜在的问题。由此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中国石油系统产生的潜在风险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本国通过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提高能源效率,并发展其国内油轮船队,以此来提高石油安全的潜力仍然很大。
1、简介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1893.9亿澳元猛增至2011年的7,3184.99亿美元[1]。这导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经济[2]。然而,因为能源一直被认为是发动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这种经济发展是通过巨大的能源消费实现的。据美国能源情报署[3]报告,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紧随其后者为美国)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本国的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249.4万吨,其中68%来自煤炭,19%来自石油,4.4%来自天然气,8.6%来自一次电力(水电,核和风)[4]。尽管石油在燃料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在中国,相对于其他类型能源,它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本土石油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已经开始扩大,到2011年底,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了4.618亿吨(Mt),其中约54.8%是进口的[5]。
第二,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在努力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目标,但其进口油仍然主要来自不稳定地区(例如中东,非洲和南美洲)。
第三,尽管美国自近年来保持油价相对稳定,但能源革命,石油价格仍然主要由供应商操纵。这些价格受政治问题,自然事件和货币波动的影响依然十分敏感。
第四,交通部门在替代石油方面缺乏灵活性,且在短期内进行替换前景渺茫[6]。
第五,除以上原因之外,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但因为多有海盗袭击在此,而且还因为此海峡是一个战略脆弱地区,因此,这一点被认为是一个扼制中国政府的关键。这种情况加剧了国际石油波动给中国石油供应中断造成的巨大风险。
尽管由于上述原因,石油作为战略商品并不构成主导中国燃料组合的比例,但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辩论,仍主要集中在石油安全方面[7],并且,相关学者已经应用了各种方法来分析能源安全问题。例如,Wianwiwata和Asafu-Adjaye [8]应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评估生物燃料在泰国的能源自给自足和安全。许多学者 [9]使用Sankey图研究中国能源安全,这揭示了该国的石油流动格局并确定石油需求飙升的驱动力。另外,能源安全已经提出了分为两类的指标来量化能源安全水平:分解和汇总[10,11]。
分类指标包括准备金率,净能源进口依存度,地缘政治市场集中风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费和赫希曼 -Herfindahl-Agiobenebo指数已被用于评估中国能源安全[10]。综合指标结合各种分解指标来构建一个综合指数(例如作为石油脆弱性指数)[12],而不是专注于一个方面来评估安全。尽管对深入理解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于石油系统的一个或某些方面。然而,石油安全是一个整体性问题,要求描述整个石油系统的复杂性。因此,相对于注重一个或某些方面,必须用一个综合的,可以对石油系统的各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来分析石油安全。而且,之前的研究突显了在每个部件的相互作用时,获得石油系统分散视图的困难。鉴于这个背景,基于供应链的,以确定潜在的风险给中国的石油工业的框架已经被开发出来。
本文研究的目的如下:(1)回顾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阶段和相关论文国家石油安全,并澄清在中国语境下,石油安全的概念; (2)确定影响石油的主要因素,从供应链角度看安全性并考察中国目前有关改善石油安全的政策。
2.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阶段
我们研究了与能源安全有关的学术文献,在中国使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检索“能源”、“安全“和”中国“作为”主题“(这些术语出现在标题中,关键词或论文摘要)。我们还对“能源安全”进行了搜索,中国作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话题。然后,我们计算了相关论文的数量。
更详细的信息如图1所示。国际和中国当地的论文数量与核心期刊在2000年左右显著增加,今年之前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少。 200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翻了一番,成本增加了三倍;因此,能源安全成为公共话语中的一个主题。事实上,两个数字的结果是与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如表1所示,在中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用抚顺和后来的玉门和大庆油田开采石油和开发国内石油工业。
在此期间,在苏联和东部的援助下欧洲国家玉门的原油产量增加为1953年为20万吨,1960年为170万吨。从1960年起,中国政府已经转移了其主要的石油勘探工作到大庆石油产区。由于没有苏联的援助,且因为美国与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1963年大庆的石油生产能力达到了500万吨,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15,16]。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中国经历了危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78年邓小平领导的经济改革,稳定了这个国家并进一步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实施“改革”之后,国外资本被中国市场和“开放”政策所吸引。因此,20世纪90年代,国家GDP开始急剧增长。伴随着如此迅速的经济增长
产生了巨大的石油需求。但是,中国的石油生产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停滞不前。因此,石油需求过度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首次超过了国内原油产量。中国在1993年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5]。为了应对这种状况,石油自给自足成为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当务之急,中国政府所追求的能源安全,其战略与美国关于“能源独立”的要求类似[17]。为了摆脱外国石油,中国的国家政府甚至在1994年实施了暂时的石油进口禁令,这意味着完全拒绝石油进口。然而,这些措施仅在早期阶段才有效[18]。
对这一时期的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进行初步研究。自中国成为净石油以来,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从1993年开始到2000年底,中国的进口石油已经达到696万吨,占中国石油消耗总量的30.2%。这种石油赤字已经明显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能源安全问题[19]。
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这种石油赤字情况引发了争论,并且第一篇关于“能源安全”的论文,在2000年首次出版。此外,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已经从传统的角度转向了国家是否应该实现自给自足的问题。
由于石油资源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开始认识到石油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保持进口石油稳定,并推进石油安全。国家政府开始通过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的方式,支持中国国家石油公司(NOC)在全球范围投资收购外国石油资源。而且,政府试图通过分散能源资源投资和建设,避免单一依赖马六甲海上航道的运输管道。
2007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由此引发了国家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为了改进能源安全,进口石油管理和海外扩张油田投资更受政府关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使用外汇储备提供了机会。因为中国相对不受信贷危机的影响,且低油价在国际市场上盛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贷款换石油”的方式,在此期间签署了大量的收购外国石油资源的交易。
3、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石油供应链
3.1。能源安全的定义
尽管对能源安全给予了很多关注,研究人员尚未就这一概念达成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
(1)能源安全在不同的时间[20],有不同的含义;即它是一个与给定国家内在的发展阶段有关的动态概念。
(2)对能源的影响安全性很复杂,研究人员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工程和环境的心理层面等)来界定能源安全,因为很难从各个方面一起评估[21,22]。
尽管如此,石油对于全球有关能源安全的辩论仍非常重要,不仅是因为石油是经济、军事和社会所必需的,还因为许多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石油,对于中国[20]这样的石油进口国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在分析能源安全时的重点是在石油安全。尽管“能源安全”这个术语在中国经常使用,但因为它的含义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并没有普遍的定义。然而,其核心概念是独立的能源供应中断。基于中国传统,能源安全一直专注于确保获得丰富的石油供应,但是这个概念后来被扩展到涵盖价格波动,石油输出国的政治稳定,以及其他因素。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最近研究表明将环境问题纳入能源安全的概念[24,25]。经过仔细研究有关能源安全的文献,我们认为它是目前的定义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在以下小节中。
3.1.1。基于供应的能源安全
这种定义强调了能源系统面临的外部环境威胁,并暴露了能源系统的不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安全没有共同的解释。但是,连续性能源供应和合理的价格被认为是影响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这两点在亚太能源报告中被解析为“可用性,便利性和可承受性”[26]。
可用性是指主体相对以物质存在性的石油,具有无障碍使用能源的权利。便利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化石燃料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并与地缘政治关系密切,此问题通常涉及石油资源的获得。此外,还应考虑油价的可承受性,通常包括三个要素:稳定的能源价格,公平获得能源资源,并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能源[27]。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依赖进口石油的国家来说,能源安全的可用性和可达性因素一直被给予优先。应该指出的是,负担能力也是关乎中国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中国对国际价格影响不大。一些专家[28]强调说:马六甲海峡在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上将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必须付出努力解决马六甲的困境,并加强国家能源安全。 武专家等人[10]运用改进投资组合理论来计算系统性和具体性,并分析了1994 - 2006年期间中国原油进口的风险。该结果表明,中国可以调整进口战略以加强石油供应安全。随后,吴专家等人[29]基于投资组合理论和多元化指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特定石油产品的风险。结果表明,中国石油产品进口的多元化风险和运输风险较低,但相比于原油进口仍较大。而从可用性角度分析,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关注已经转移到“负担能力”上[13]。这是因为单纯用客观标准来衡量“合理价格”的概念是不明确的和困难的。因此,衡量价格波动的负担能力是可取的[20]。总之,所有这些文献资料似乎都是以“解释能源安全概念”为基础的。
3.1.2。基于需求的能源安全
毫无疑问,以能源为基础确定能源安全的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它没有考虑到能源系统本身抵御能源中断的能力这一点。换句话说,面向供应的能源需求管理办法被忽视了。因此正在出现的文献认为能源系统应对中断的能力应该被视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内涵。学者赖特[30]将天然气供应安全定义为防范外部供应中断风险的保险。 McCarthy等人[31]建议能源安全应包括系统对意外中断的动态响应及其承受这种中断的能力。此外,Lesbirel [32]强调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有害的进口能源中断风险的相对能力。 Lin等人[33]实施了一项可计算一般均衡静态模型探讨台湾石油价格波动对能源安全的影响。为了加强能源安全,能源系统安全应解释为应对灾害的能力,这种说法强调了能源系统本身的管理。这项管理包括改善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与目前的能源安全概念不同,该项研究从需求角度出发来处理能源安全问题。
3.2。石油供应链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可以追溯到
1983年Kraljic的论文强调考虑由相互关联的物质流动信息和组织间相互关联的资金的风险[34]。一个关于供应链系统的描述具备明显的不确定性[35]。因此,供应链本质上是具有风险的相互关联[36,37]。因为它的复杂性,以及自然和人为的灾难[38-43],目前的供应链比以前更脆弱。风险的增加使供应链易受影响中断。供应中断可能会产生长期的财务危机,因此,对供应链进行必要的管理[41,44-45]已被广泛接受。
石油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供应链包括了勘探阶段,原油采购,仓储物流,原油运输,炼油厂运营,分销和最终产品的转运[46]。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供应链非常复杂和不灵活。这是因为石油是运输和军事的必需品,且几乎不受任何经济短迷期影响。由于石油的可用性对国民经济和它支持的其他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清楚了解中国的石油供应链的风险有助于决策者有效地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能源安全保障。但是,供应链对石油行业的应用仍然处于初期阶段[47]。
在国家能源安全分析中,在实施供应链概念之前,必须清楚地描述石油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卡内罗等人(48)的研究,石油供应链可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区域。前者涉及勘探、勘探、钻井、完井和生产,后者包括石油、提炼产品的运输、提炼和分配。NNADIDI〔49〕将石油供应链定义为从勘探原料到炼油厂到炼油业务的所有物流活动。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我们描述在图2中国的石油供应系统。石油系统的每个组件相互作用并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集体实体(即勘探、提炼、运输和最终用户)。如果石油供应链正常运作,最终的能源服务可以实现[ 50 ]。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07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