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无定形态CuPdxS壳层来调控和锁定CuS(铜蓝晶型)纳米晶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能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4 15:49:07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通过无定形态CuPdxS壳层来调控和锁定CuS(铜蓝晶型)纳米晶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能

Yi Xie1,2*, Wenhui Chen1, Giovanni Bertoni2,3, Ilka Kriegel2,4, Mo Xiong1, Neng Li1, Mirko Prato2, Andreas Riedinger2,5, Ayyappan Sathya2, and Liberato Manna2,*

摘要:我们证明了以无定形态CuPdxS为壳层,以嵌入其中的等离子体CuS为核的半导体基核-壳异质结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的稳定性。在存在电子供体(抗坏血酸)的条件下,通过前期合成的CuS纳米晶(NCs)与Pd2 阳离子在室温下反应制备该异质结。反应从CuS 纳米晶的表面开始并且向着晶体中心进行,反应导致初始晶格的重组和铜蓝结构的非晶化。根据密度函数计算,Pd原子优先地进入到由S-S共价键形成的双层之间,破坏S-S共价键,这可以看成由于Pd2 离子的插入而导致颗粒非晶化的第一步。通过改变壳的厚度可以调控在近红外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NIR LSPRs)中的位置和强度,这符合基于Mie-Gans理论和Drude模型的理论光学模拟。与最初的CuS纳米晶相比,核-壳纳米晶中的无定形态CuPdxS壳使得该核-壳结构中的等离子体对苛刻的氧化环境不敏感(如在存在I2环境中)。

1. 引言

在过去几十年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s)的出现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它不仅出现在纳米尺寸的金属中,而且也出现在半导体中[1-20]。等离子体模式由自由载流子(如电子或空穴)的集体和相干振荡与金属或半导体纳米颗粒(NPs)表面入射光的频率共振产生的。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可以位于光谱的不同区域,这取决于颗粒的组成,尺寸,形状和表面功能化[21-23]。金属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振子共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了,比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生物医学,成像和催化光热治疗等[1-4]。二元铜硫族化合物的胶状半导体纳米晶体(NCs)(Cu2-x-E,E=S,Se,Te)也是一种新型的等离子材料[5-19],由于它们在近红外区域的LSPRs的独特性和可调控性使得它们适用于各种领域[24-36]。对Cu2-xS的LSPR开始研究阶段,赵等人把Cu2-xS NCs的近红外光学吸收带归因于等离子体共振效应[15]。而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Luther等人更加详细的证明了Cu2-xS纳米晶的等离子性能[5]。在Cu2-xE NCs中,自由载流子的密度,近红外等离子体共振的光谱位置取决于Cu空位的密度(即“x”),反过来,x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强烈影响。例如,将纳米晶暴露在氧化剂如空气,碘或Ce(IV)络合物中[15,19,37],或将纳米晶暴露在还原剂如二异丁基氢化铝(DIBAH)中[7],纳米晶中的Cu的化学计量可以被改变。这在当前可以解释为在氧化环境中经过电子和Cu 离子的挤出,或者在还原环境中发生相反的过程,这两种情况都涉及到等离子体效应。尽管近年来在通过配体交换在四硫钼酸盐(MoS42-)表面层的Cu2-xS NCs的近红外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成功[38],但是对等离子体性质的精确调控仍然是当前一大难点。

铜蓝(CuS)纳米晶是另一类等离子体材料,最近备受关注。这里,块状铜蓝的金属行为和纳米晶的LSPR不是由于Cu空位的存在引起的,而是由材料的特殊电子结构引起的[9]。一方面,CuS NCs有着与Cu2-xE NC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如在我们的前一篇论文中所报道的,当它们在金属阳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被暴露在还原性环境中时,它们显示出与Cu2-xE NCs完全不同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能够结合各种金属阳离子,而在阳离子交换中不释放Cu 离子,这一特点可用于重金属的回收[40]

Pd这种贵金属在自然界中存在于矿石中并且与矿物铜蓝沉积相关,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报道过具有三元Cu-Pd-S组成的已知化合物[41]。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CuS纳米晶与Pd2 离子在还原环境中反应,Pd缓慢地渗入到CuS纳米晶中,在外围形成无定形态的CuPdxS壳层,通过改变各种参数(反应时间,Pd前驱体的量,温度)来控制壳层厚度,直到整个纳米晶被非晶化。核壳纳米晶以CuS为核,并且它们整体的近红外吸收率可以根据非晶态壳层的厚度进行调控。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等离子体效应相对地对外部的氧化还原环境不敏感,并且所得到的核壳结构比CuS纳米晶更稳定,特别是在强氧化条件下(如当它们暴露在I2环境中)。这些结果不仅对于贵金属回收,而且对于半导体基核-壳异质结的可调控性和稳定的等离子体性能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原料

氯化铜(CuCl,无水,99.99%),乙酰丙酮钯(II)(Pd(ac)2,99%),抗坏血酸(AA),油胺(OM,gt;70%)和十八烯(ODE,90%),这些试剂来自于Sigma-Aldrich,还有来自Strem Chemicals的硫粉(99%),来自Carlo Erba试剂的乙醇(无水乙醇,99.9%),甲醇(99.9%)和甲苯(99.8%),所有的化学试剂都是分析纯。

2.2 CuS纳米晶的合成

根据我们以前所报道的方法合成CuS纳米片。首先将0.160 g(5 mmol)硫,25 mL ODE和25 mL OM加入到100mL的三颈烧瓶中,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到130 ℃,保温30分钟,再将得到澄清黄色溶液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0.248g(2.5 mmol)CuCl,并在室温下,抽真空60分钟,然后将得到的黑绿色溶液以8℃/分钟的升温速率加热至200℃,并在该温度下反应30分钟再冷却至室温,得到黑绿色溶液,再用甲醇/丙酮(v:v=1:1)的混合物洗涤两次,并最终分散在甲苯中用于进一步表征和反应。

2.3 CuS@CuPdxS核壳异质结的合成

CuS@CuPdxS NCs核-壳纳米晶的合成通过在抗坏血酸存在的条件下,CuS NCs与Pd2 阳离子反应制备。该反应在充满N2的手套箱中进行。Pd2 (在甲苯中)溶液通过Pd(ac)2溶于甲苯(在大约45℃下加热30分钟)得到,AA(在甲醇中)溶液通过AA溶于甲醇(在室温下)得到。Pd2 和AA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02 M和0.1 M。然后,在磁力搅拌下,将0.05mL的OM,1.65 mL的AA和1.65 mL的Pd2 溶液加入到装有3.0 mL CuS NC分散液(0.033mmol的Cu 阳离子,在甲苯中)的小瓶中。在不同的反应时间收集NCs溶液的等分试样(1.0 mL),监测形态,光谱,成分和其他特征的演变。等分试样以及在24小时反应后收集的最终样品通过加入0.5 mL甲醇,在3000rpm离心20分钟。然后小心收集上清液用于元素分析(见后文),将沉淀物分散在甲苯中再进行一次清洗循环。将最终沉淀物再分散在甲苯(0.5 mL)中,用于之后的表征,包括元素分析。

2.4 氧化/还原实验

为了测试前期合成的CuS NCs和CuS@CuPdxS核-壳纳米结构在氧化环境中的稳定性,我们通过将样品暴露到空气或I2溶液来观测吸收光谱的变化。与I2的氧化性实验在充满N2的手套箱中进行,并且用I2的剂量跟踪光谱。通常,将不同量的I2溶液(0.05 M,在甲苯中)加入到含有3mL的NC溶液的比色皿中,然后密封,从手套箱中取出混合溶液,并在加入I2后5分钟测试吸收光谱。同时还在手套箱中监测各种样品暴露在还原性环境中的稳定性,与I2的实验操作一样,除了此时需要引入二异丁基氢化铝(DIBAH)。将不同体积的DIBAH溶液(0.05 M,在甲苯中)加入到含有3 mL NC溶液的比色皿中,然后将混合溶液从手套箱中取出用于光学特性的检测。在氧化和还原的NCs的典型形态和结构表征中,在室温搅拌下将1 mL的I2(0.05 M,在甲苯中)或DIBAH溶液(0.05 M,在甲苯中)加入到CuS或CuS@CuPdxS NCs的分散液中,I:S和DIBAH:S的摩尔比均为3:1。加入2mL乙醇,离心分离得到沉淀物,再将其再分散在甲苯中。将所得纳米颗粒溶液的液滴沉积在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的碳涂覆的栅格上,或者沉积在Si衬底上用于XRD测量。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在100 kV的加速电压的JEOL JEM-1011显微镜上进行低分辨率TEM测量。在碳涂覆的200目铜网上滴铸NC溶液制备样品,然后使用JEOL JEM-2200FS显微镜进行高分辨率TEM(HRTEM)分析。该JEOL JEM-2200FS显微镜配备有在200 kV下工作的场发射枪,允许空间分辨率为0.9球面像差校正器,以及列内Omega;能量滤波器,使用xHREM软件进行图像模拟。通过在具有60 mm XFlash 6T硅漂移的Bruker Quantax 400系统上以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TEM(HAADF-STEM)模式进行的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EDS)分析并使用Cliff-Lorimer法来确定NC的化学组成。在HRTEM和STEM-EDS分析中,首先将NC溶液滴铸到碳涂覆的金网格上来制备样品,然后将其置于高真空泵站中以使溶剂完全蒸发并保护来自氧化物的NC。

2.6 X射线衍射(XRD)分析

在Rigaku SmartLab X射线衍射仪上在40 kV和150 mA条件下进行XRD测量。衍射仪配备有Cu源和Gouml;bel镜,具有平行束,并且其以2-theta;/omega;扫描几何形状用于数据的采集。 在N2填充的手套箱中通过将浓缩的NC溶液滴铸到零背景硅基底上然后干燥来制备样品,最后使用Rigaku的PDXL软件进行相鉴定。

2.7 元素分析

在iCAP 6000光谱仪(ThermoScientific)上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用于定量NC样品和测量上清液的元素组成。在ICP-AES测量之前,样品需在王水(HCl/HNO3等于v:v=3:1)中放置一宿。

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在填充N2的手套箱中在石墨基底(HOPG,ZYB质量,NTMDT)上滴铸几微升NC溶液制备样品,然后转移到在一个特设的转移容器中的XPS装置以避免接触空气。分别在Kratos Axis Ultra DLD光谱仪上使用单色AlKalpha;源(15 kV,20 mA)进行测量,在160 eV的分析仪通过能量下采集宽扫描,在恒定10eV通过能量和0.1eV的步进下进行高分辨率窄扫描,在相对于表面正交的Phi;=0° 的起飞角处检测光电子。分析室中的压力保持低于7times;10.9 Torr以便于数据采集,数据转换为VAMAS格式并使用CasaXPS 2.3.16 软件处理,结合能量标度原则上应参考C 1s峰(对于C-C=285eV 的BE)。

2.9 光学光谱

在Jobin Yvon HR800光谱仪上记录拉曼光谱。NC在N2下在硅基底上沉积。使用50times;物镜使用25 mW的额定功率和30秒的积分时间在lambda;=632.8 nm处获得数据。NC溶液上的UV-Vis-NIR消光光谱在350-2000 nm范围内的Varian Cary 5000 UV-Vis-NIR光谱仪上进行。

3. 结果与讨论

在初始实验中,CuS NC与单独的Pd2 离子(在不存在AA的条件下)混合。Pd产生的阻尼和它们的近红外表面等离子体吸收的红移,最有可能是由于表面钝化引起的,但Pd NCs的无显著掺入被记录,清洗后所得样品中的Pd/Cu摩尔比在该衍射只有约0.05:1(通过ICP分析测定)。另外,未观察到衍射图案或颗粒的形态无明显变化(参见SI中图S1)。当取代的CuS的NC分别与两个Pd2 离子和AA混合,其近红外LSPRs经历了更为明显红移和阻尼。这样的反应类似与我们在先前AA存在下Cd2 和Hg2 离子与CuS NCs的反应[40],在这里,虽然在整体形态和颗粒大小无明显变化(SI中图S2a-g和S3),但通过TEM分析看出(如图1b和图S2b-g)CuS@CuPdxS NCs的差异,并观察到CuS@C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3715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