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和人口密集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梅雨期是该地区每年夏季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其带来的强降水过程往往会导致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及预报方法,对于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梅雨期强降水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理、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数值模拟和预报方法等方面。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2010年梅雨期前(5月)和梅雨期期间(6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次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分析两次强降水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收集和处理资料:收集2010年5月和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次强降水过程期间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并对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处理等,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2.天气学诊断分析:利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两次强降水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其他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场等)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两次强降水过程的成因。
3.环流形势分析:利用再分析资料,分析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如低层、中层、高层)大气环流形势(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西风带系统等)的演变特征,探讨其对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梅雨期前和梅雨期期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次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这为深入研究梅雨期前后强降水过程的差异性提供了典型案例。
2.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多种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等多个角度对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深入。
3.研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梅雨期前后强降水过程在环流背景、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为深入研究梅雨期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提高该地区梅雨期强降水过程的预报预测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鲍名.2010年梅雨期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2] 智协飞,周天军,张小玲,等.2010年6月19日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2013,71(02):241-255.
[3] 濮梅娟,陈海山,黄利萍,等.2010年梅雨期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3,37(01):139-154.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