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辐射雾作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对交通运输、环境污染、大气辐射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辐射雾高发国家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辐射雾频发且强度大,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开展我国辐射雾高发区雾微结构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于提高辐射雾的预报水平,减轻雾霾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辐射雾作为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数值模式的进步,人们对辐射雾的形成机理、微物理结构以及预报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我国典型辐射雾高发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不同高发区辐射雾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差异,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可能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我国辐射雾高发区气象特征分析:收集整理我国典型辐射雾高发区(如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等)的地理气候资料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各高发区的地形地貌、气候背景、辐射雾发生频率、强度等特征,以及与辐射雾形成相关的环境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风速、逆温层结等)的差异。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我国典型辐射雾高发区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雾滴谱仪观测数据、能见度仪数据以及相关地理信息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包括缺测值填补、异常值剔除、数据格式转换等。
2.辐射雾高发区气象特征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高发区的辐射雾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以及与辐射雾形成相关的环境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风速、逆温层结等)的差异。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新颖: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地区辐射雾的个例分析,本研究则选择我国多个典型辐射雾高发区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不同地区辐射雾微结构的区域性差异,为全面认识我国辐射雾特征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2.观测数据丰富:本研究将综合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雾滴谱仪数据、能见度仪数据等多种观测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辐射雾的特征,并结合地理信息数据,探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辐射雾形成的影响,数据来源丰富,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
3.研究方法综合:本研究将采用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辐射雾微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的成因,并尝试建立辐射雾微结构参数与能见度的定量关系模型,研究方法综合,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黄兴友, 郭学良, 邓欢, 等. 华北地区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及间接效应[j]. 大气科学, 2020, 44(3): 569-584.
2.张玉洁, 胡志群, 邓雪娇, 等. 重庆地区一次典型平流辐射雾过程的微物理结构特征[j]. 气象学报, 2021, 79(1): 116-128.
3.赵玉广, 雷蕾, 霍飞, 等. 成都地区辐射雾宏微观特征及局地环流对其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 32(11): 1904-1915.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