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涵化和适应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9 09:50:00

移民、涵化和适应

John W. Berry

Queens University, Ontario, Canada

摘要:跨文化心理学表明,文化背景与个人的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关注当个人试图在不同于其原生文化的文化中重塑自己的生活时,他们会发生什么。这种文化适应过程的长期心理后果是非常多变的,取决于社会和个人变量,这些变量与派遣国社会、接受国社会以及文化适应期之前存在但在文化适应期出现的现象有关。本文概述了一个概念框架,从这个框架中可以研究文化适应,然后介绍了一些一般的结论和经验性工作的样本的发现。考虑到采取多元化和融合主义方向的社会和心理成本和利益,对融合政策和方案的可能应用进行了审议。

跨文化心理学已经证明了文化背景和个人行为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鉴于这种关系,跨文化研究越来越多地调查了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在试图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时会发生什么。这种文化适应过程的长期心理后果是高度可变的,取决于原籍社会和定居社会中的社会和个人变量,以及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之前存在和出现的现象。本文概述了一个概念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对文化适应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实证研究的样本,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发现和结论。提出了对公共政策和方案的应用。同时考虑了对这些问题采取多元主义和融合主义取向的社会和心理成本和好处。

关键词:移民; 涵化; 适应

引言

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核心目标是证明文化因素对人类个体行为的发展和表现的影响。许多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心理学家得出结论,现在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记录这种文化-行为关系的结果:个人的行为方式通常与文化影响和期望相一致(Berry, Poortinga, Segall, amp; Dasen, 1992)。对于应用心理学家来说,有两个明显的兴趣来自于对这种关系的展示。一个是寻求这种知识可以被普遍应用的方法(例如Berry amp; Lonner,1975;Brislin,1990)和具体的公共政策领域,如多元文化(例如Berry,1984)、健康(例如Dasen, Berry, amp; Sartorius,1988)和教育(例如Eldering amp; Kloprogge,1989;Ogbu,1990)。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当他们试图生活在一个新的文化背景下时,会发生什么?如果文化对行为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个人在新的环境中是否继续像他们在以前的环境中那样行动,他们是否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以更适合新的环境,或者人们在新的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某种复杂的连续性和变化模式?跨文化心理学提供的答案非常明显地支持这三种选择中的最后一种。

跨文化心理学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这涉及到过去几十年的大量研究,而且现在在社会政策领域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定义了这些概念,并展示了这些问题;第二部分概述了一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指出了潜在应用的最有用领域。重点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如何适应移民带来的新环境。适应的概念被用来指代这些群体接触所产生的文化变化,而心理适应和适应的概念则被用来指代个人在经历了文化适应后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最终结果。适应的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被确认:心理、社会文化和经济。由于这是一个庞大且快速变化的领域,其覆盖面必然是有选择性的,而且在内容和角度上可能有偏差。与移民有关的文献(包括移民、寄居者和难民),特别是在适应北美、澳大利亚,以及在较小程度上适应欧洲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强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环境中的研究基本没有(事实上,大多数文化适应发生在那里)。这种偏见反映了世界上某些民族的文献的可得性,而其他民族则没有。

一些基本概念

在研究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然而,一些共同的含义已经出现,并且现在被广泛认同。

适应性

Redfield, Linton, and Herskovits (1936, p.149)提出了关于文化适应的经典定义。适应性包括那些具有不同文化的个人群体不断进行第一手接触时,其中一个或两个群体的原始文化模式随后发生变化的现象。尽管从原则上讲,文化适应是一个中性的术语(也就是说,变化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或两个群体中),但在实践中,文化适应往往在其中一个群体(在本文中称为文化适应群体)中比在另一个群体中引起更多的变化(Berry, 1990a)。

后来的讨论(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1954)强调,同化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文化融合;它也可以是反应性的(在两个群体中引发对变化的抵制),创造性的(刺激新的文化形式,在接触的文化中都没有),以及延迟的(启动多年后出现的更全面的变化)。

Graves(1967)对作为集体或群体层面的文化适应和心理文化适应进行了区分。在前者,文化适应是群体文化的变化;在后者,文化适应是个人心理的变化。这种层次的区分很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为了研究这两组变量之间的系统关系;第二,因为并非所有个人都在相同程度上参与他们群体正在经历的一般文化适应性。虽然一般的变化在群体中可能是深刻的,但众所周知,个人在参与这些社区变化的程度上差异很大(Berry, 1970; Furnham amp; Bochner, 1986)。

文化适应的概念已经在跨文化心理学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成为批评的对象,因为这个概念的原始含义(如前所述)逐渐被侵蚀,以至于它成为同化的同义词(例如Vasquez, 1984)。一个平行的概念化已经被开发出来,主要是在法语学者中:跨文化(见Camilleri, 1990; Clanet, 1990)。这个概念被定义为(Clanet,1990年,第70页;我们的翻译):当个人和群体认为自己在文化上是不同的时候,他们进行互动的一系列过程'。文化适应和文化间融合方法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在实践中,通常很难区分所做的研究或从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然而,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跨文化的方法中对新文化的形成感兴趣,而不是对文化适应的兴趣。鉴于这些相当广泛的相似性,本文将使用术语文化适应来指代文化间接触的一般过程和结果(包括文化和心理)。

多元化的社会

作为移民的结果,许多社会在文化上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人来到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共同生活。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形成了权力不平等的文化群体(数量、经济或政治)。这些权力差异产生了流行的和社会科学的术语,如 '主流'、'少数'、'族群 '等。在本文中,在承认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影响和变化的同时,我使用文化群体一词来指代所有群体,并使用主导和非主导的术语来指代他们的相对权力,如果这种差异存在并且与讨论有关的话。这是为了避免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假设,这些假设扭曲了许多关于心理文化适应的工作,特别是假设 '少数人 '不可避免地(或应该处于)成为 '主流1 '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这在许多多元社会中确实发生了,但它并不总是发生,在某些情况下,它受到主导文化群体和非主导文化群体的抵制,导致许多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持续存在(Kymlicka, 1995; UNESCO, 1985)。

在多元社会中可能存在许多种文化群体,它们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三个因素:自愿性、流动性和永久性。有些群体是自愿进入文化适应过程的(如移民),而其他群体则是在没有寻求文化适应的情况下经历文化适应(如难民、原住民)。其他群体接触的原因是他们已经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如移民和难民),而其他群体则是新文化带给他们的(如土著人民和 '少数民族')。第三,在那些已经移民的人中,有些人相对永久地定居在这个过程中(如移民),而对其他人来说,情况是暂时的(如旅居者,如国际学生和客工,或最终可能被驱逐的寻求庇护者)。

尽管导致文化适应的因素有这些变化,但已经得出的结论之一(Berry amp; Sam, 1996)是,适应的基本过程似乎对所有这些群体都是共同的。不同的是适应的过程,困难的程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适应的最终结果;自愿性、流动性和持久性这三个因素,以及后面要回顾的其他因素,都有助于这种变化。因此,尽管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移民,但许多研究结果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适应群体具有普遍性。

适应性战略

在所有的多元社会中,文化群体及其个人成员,无论在主导还是非主导的情况下,都必须处理好如何适应文化的问题。有关两个主要问题的策略通常是由群体和个人在日常的相互接触中制定的。这些问题是:文化维护(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文化身份和特征是重要的,并努力维护它们);以及接触和参与(他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他文化群体,还是主要留在自己中间)。

当这两个基本问题被同时考虑时,就会产生一个概念框架(图1),它提出了四种文化适应战略。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态度维度上得到回应,用两极箭头表示。为了表述的目的,一般来说,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或消极('是 '或 '否 '的回答)交织在一起,定义了四种文化适应策略。这些策略有不同的名称,取决于哪个群体(主导群体或非主导群体)被考虑。从非主导群体的角度来看,当个人不希望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寻求与其他文化的日常互动时,就定义为同化策略。与此相反,当个人重视坚持自己的原始文化,同时希望避免与他人互动时,则定义为分离选择。当有兴趣既保持自己的原始文化,又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互动时,就可以选择融合;在这里,既保持一定程度的文化完整性,又寻求作为更大社会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其中。最后,当文化维护的可能性或兴趣不大时(通常是由于强制文化损失的原因),以及对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兴趣不大时(通常是由于排斥或歧视的原因),则定义为边缘化。

这个介绍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非主流群体及其个体成员有选择如何适应文化的自由。当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Berry, 1974)。当主导群体强制执行某些形式的文化适应,或限制非主导群体或个人的选择时,就需要使用其他术语。最明显的是,人们有时会选择 '分离',但当主导社会要求他们这样做时,情况就是 '隔离'。同样地,当人们选择同化时,'熔炉 '的概念可能是合适的;但当人们选择同化时,'熔炉 '的概念则是不合适的。被迫这样做,它变得更像一个压力锅。在边缘化的情况下,人们很少选择这样的选择;相反,他们通常是由于试图强迫同化(压力锅)和强迫排斥(隔离)而被边缘化的;因此,除了边缘化这个单一的概念之外,似乎不需要其他的术语。

只有当主导社会对文化多样性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时,非主导群体才能 '自由 '地选择和成功地追求融合(Berry, 1991)。因此,要实现融合就需要相互迁就,涉及到两个群体都接受所有群体作为文化上不同的民族生活的权利。这一战略要求非主导群体采用更大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主导群体必须准备调整国家机构(如教育、卫生、劳动),以更好地满足现在共同生活在多元社会中的所有群体的需要。

显然,融合战略只能在明确的多元文化的社会中进行,在这些社会中建立了某些心理上的前提条件(Berry amp; Kalin, 1995)。这些前提条件是:广泛接受文化多样性对社会的价值(即存在积极的 '多元文化意识形态1');相对较低的偏见水平(即最小的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和歧视);文化群体之间积极的相互态度(即没有特定的群体间仇恨);以及所有群体对更大社会的依恋或认同感(Kalin amp; Berry, in press)。

同样明显的是,只有当一个人的民族文化群体的其他成员也希望保持该群体的文化遗产时,才能追求融合(和分离)。在这个意义上,这两种策略是 '集体的',而同化则是更 '个人的'(Lalonde amp; Cameron, 1993; Moghaddam, 1988)。人们还注意到对一个人选择文化适应策略的其他限制。例如,那些身体特征使他们与定居社会不同的人(如在加拿大的韩国人,或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可能会经历偏见和歧视,从而不愿意追求同化(Berry等人,1989)。

个人和群体可能对这四种文化适应方式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的实际行为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这些态度和行为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文化适应策略(Berry, 1990a)。对这四种选择的态度(偏好)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测量(在Berry等人的评论中,1989年)。国家政策和计划也可以用这四种方法来分析(Berry, 1990b):有些是明显的同化主义,期望所有的移民和民族文化群体变得和主流社会的人一样;有些是融合主义,愿意(甚至高兴)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和纳入所有群体的文化条件;但也有一些是奉行隔离主义政策;还有一些是寻求将不需要的群体边缘化。除了这里使用的术语外,其他术语也被文化适应研究者提出(例如Gordon, 1964)。特别是,术语^biculturaf被用来指涉及个人同时接触两种文化的文化融合(Cameron amp; Lalonde, 1994; LaFromboise, Coleman, amp; Gerton, 1963; Padgshana, 1980; Szapocznik amp; Kurtines, 1993);这个概念与这里定义的融合策略密切对应。同样,Gordon(1964)提到了两种形式的融合:文化同化和结构同化。用我们的话说,当这两种形式都出现时,很可能会产生完全的同化;然而,当结构性同化出现时(高度的接触和参与),再加上低程度的文化同化(高度的文化维护),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类似融合的结果。

在继续讨论之前,还需要对另外三个问题进行评论,因为人们对一种文化适应策略的偏好是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30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494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