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圳的排放交易和碳市场行情外文翻译资料

 2023-02-25 12:15:55

Emission trading and carbon market performance in Shenzhen, China

1. Int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1], carbon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rose from 26,177Mt in 2004 to 32,190Mt in 2013 (up 23%). To keep 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 below 2 °C relative to pre-industrial levels, substantial cuts in these emissions are required, i.e. globally 40 to 70 per cent lower in 2050 than in 2010 [2]. The Peoplersquo;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largest carbon emitter, contributing to 28 per cent of the worldrsquo;s total in 2013 [1].

New policy instruments are being introduced in China to strengthen its efforts on greenhouse gas (GHG) mitigation. The past ten years have seen its climate policy preference shift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lsquo;command-and-controlrsquo; approach towards a market-based one [3-10]. The recent arrival of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ETS) in seve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marked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imate policy [11, 12].

Emission trading involves a regulatory body setting an aggregate limit on the level of the regulated emissions, such as GHGs, and issuing permissions to pollute up to that limit. Entities covered by an ETS must hold enough emission allowances for the amount of the emissions they produce. These allowances represent a cost of production and can be exchanged among entities, and therefore have market value. Those entities who can reduce emissions at lower costs sell excess allowances, whereas those who find it more costly to reduce pollution buy allowances. The trading of allowances effectively creates a market institution, commonly known as lsquo;carbon marketrsquo;.

Seventeen ETSs are operating in various national or subnational jurisdictions, covering about 8 per cent of annual global GHG emissions (as of August 2015)[13]. The implementation of ETSs by China is regarded as a decisive move towards effective GHG mitigation with global impacts. The seven pilot ETSs in China combined form the worldrsquo;s second largest carbon market, after the European Union (EU) ETS. Indicative estimates provided by World Bank [13, p.9] suggest that global GHG emissions covered by carbon pricing initiatives will almost double if a national ETS is implemented in China. However, concern and discussion have been raised within China ab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timing of nationwide emission trading [14-18].

The use of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for controlling GHG emissions is a rather novel attempt in China, which is far from a mature market economy [4, 6, 7, 9, 19-21]. Liu, Chen [21] have noted that, for example, Chinarsquo;s financial sector has experienced systematic distortions due to excessive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 domi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official state control over utility prices. The domestic carbon market in China, predicated upon the pilot ETSs, has reproduced these limitations [18], leading to low market liquidity and efficiency [12, 14, 22]. These alarming realities might result in poor performance or even the collap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ETS that is scheduled to commence in or shortly after 2017. Such a possible outcome would pose financial risks to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in which China is likely to become a key player and consequently impede global efforts on GHG mitigation. New research is needed to build an empir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this major policy intervention in China.

The present research sought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functioning of Chinese ETSs, focusing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Many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ir regulatory and management aspects,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ilot designs meet with many challenges [9, 21, 23]. Only a handful of them, however, have explored the market outcomes of this policy intervention. In fact, few developing countries, namely China and Kazakhstan, have established their own carbon market that is built upon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designated to achieve domestic policy goals, due to their hitherto low capacity and motivation to create one. This results in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carbon markets in these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24], a growing number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including Brazil, Chile, Mexico, Thailand, Vietnam, have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setting up a sectoral cap-and-trade system for pricing carbon. Our study can help identify the potential weaknesses of these emerging carbon markets from a financial perspective. Lessons from China can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cholarly debates about these new developments, given that it is currently the only developing economy having established a domestic ETS (the Kazakhstan ETS is temporarily suspended) [24].

The present research offers new insights by studying an actual outcome (i.e. market transactions) and examining a key financial property of a sub-national carbon market in China. Our objective was to estimate the degree of volatility in this marke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xpected return premium, which can reflect the efficiency of a financial market [25, 26]. Trading records provide a statistical basis for assessing the financial maturity of markets. We solicited data on the price and trading volume of emission allowances traded under a pilot ETS since 2013.

Shenzhen, a megacity in South China,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because of its representativeness. The Shenzhen ETS is the first centrally approved scheme launched in China with the most extensive records on allowance price. Moreover, Shenzhen ETS is the first one in China granted a formal legislative basis [21], and regarded as more market-oriented, active, and properly designed than the other six sub-national carbon markets in China [27, p.19 and p.54]. Therefore, the Shenzhen ETS could act as a role model and offer lessons for other mandatory ETSs in the pipeline. Our inqu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中国深圳的排放交易和碳市场行情

1.介绍

根据国际能源署,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4年的261.7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321.9万吨(增长23%)。为使全球温度变化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保持在2°C以下,需要大幅削减这些排放,即在2050年全球范围内比2010年低40%至70%。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2013年占世界总量的28%

中国正在引入新的政策手段,加强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过去十年来,其气候政策偏好已从传统的“指挥与控制”方式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方式。最近排放交易计划(ETS)在中国七个省市的到来标志着中国气候政策史上的分水岭。

排放交易涉及一个监管机构,设定限制排放水平的总量限制,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颁发污染达到该限制的许可。排放交易体系所涵盖的实体必须拥有足够的排放限额,以满足排放量。这些津贴代表生产成本,可以在实体之间进行交换,因此具有市场价值。那些能以较低成本减排的企业出售超额配额,而那些认为减少污染成本更高的企业会购买配额。配额交易有效地创造了一个市场机构,通常被称为“碳市场”。

17个ETS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管辖范围内运营,占全球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截至2015年8月)。中国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被认为是实现有效减缓全球影响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举措。在欧盟(EU)排放交易体系之后,中国的七个试点碳排放交易体系形成了世界第二大碳市场。世界银行提供的指示性估计表明,如果在中国实施国家碳交易体系,碳定价举措所涵盖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几乎翻倍。然而,中国国内对全国排放交易的缺陷和时间表示关注和讨论。

在中国,使用基于市场的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相当新颖的尝试,它远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刘,陈指出,由于国家过度干预市场,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以及国家对公用事业价格的控制,中国的金融部门经历了系统的扭曲。中国国内的碳市场以ETS试点为基础,已经转载了这些限制,导致市场流动性和效率低下。这些令人震惊的现实可能导致表现不佳,甚至导致2017年或之后不久的中国国家碳市场崩溃。这样一个可能的结果将对国际碳市场构成金融风险,中国很可能成为一个关键并因此阻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努力。需要进行新的研究,为理解和评估中国这一重大政策干预行为奠定实证基础。

目前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证明中国ETS的功能,重点在于财务绩效。许多研究已经解决了他们的监管和管理问题,并得出结论,试点设计遇到了很多挑战。然而,其中只有少数国家已经探索了这一政策干预的市场成果。实际上,由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迄今为止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很低,因此建立了自己的碳市场,这些国家建立在国内立法的基础上,并被指定为实现国内政策目标。这导致对这些国家碳市场表现缺乏了解。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关系,包括巴西,智利,墨西哥,泰国和越南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已表示有兴趣建立碳定价的部门限额交易制度。我们的研究可以从财务角度帮助识别这些新兴碳市场的潜在弱点。来自中国的教训可以对这些新发展的学术辩论作出重大贡献,因为它是目前唯一发展中的国家建立了国内碳交易体系(哈萨克斯坦碳交易体系暂时中止)。

本研究通过研究实际结果(即市场交易)和研究中国次国家碳市场的主要金融资产来提供新的见解。我们的目标是估计这个市场的波动程度及其与预期收益溢价的关系,这可以反映金融市场的效率。交易记录为评估市场的财务成熟度提供了统计基础。我们征求了自2013年以来试点ETS下交易排放配额价格和交易量的数据。

由于其代表性,深圳作为案例研究被选定为华南的一个特大城市。深圳ETS是第一个在中国推出的中央批准计划,配额价格最为广泛。此外,深圳排放交易体系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正式立法基础的国家[21],与中国其他六个次国家碳市场相比,深圳排放交易体系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主动,设计合理。因此,深圳ETS可以作为榜样,为其他强制性ETS提供经验教训。我们的调查可以揭示这个碳市场的表现,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为正在进行的辩论提供信息,以便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追求碳定价计划时克服其不完善之处。

我们首先概述中国ETS所处的经济环境,并简要介绍深圳市。下面的部分解释了我们的主要假设,并描述了数据如何收集。这项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使用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技术,即“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GARCH)模型来分析中国碳价格数据。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尝试使用GARCH模型系统地检验这些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与欧洲的经验进行比较。在描述数据收集方法之后,我们提供有关这种技术的详细信息。然后介绍结果,并在最后两节中讨论它们的含义。

2.背景

2.1最近发生的中国金融市场事件

排放交易使金融市场能够向温室气体排放权转让价格。中国的金融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蓬勃发展,这是一个渐进的政策方向,旨在“改革和开放”陈旧的计划经济。头几年,场外交易和谈判交易主导了这个市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30]和深圳证券交易所(SZSE)分别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建立了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目前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管理。

过去三十年的金融市场管理和监管已被证明是一个陡峭的学习曲线。目前中国股市继续表现出许多不完美之处,包括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设计不良的交易机制,无效的监管和有缺陷的政策设计[32]。这些弱点的组合导致了金融崩溃,最近一次是2015年和2016年股市崩盘。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合指数达到5,178点高点,但大幅下跌至3,373点的历史低点即7月9日,即在一个月内下降35%。在此期间,创业板指数大幅下跌43%,由4,037点下移至2,304点。在2015年9月中旬之前,超过1000只股票经历了16次的限制下跌。个人投资者失去信心,市场陷入混乱。许多股票存在流动性问题,无法出售。管理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已成为中国监管机构和决策者迫切的问题。

近年来最具破坏性的金融政策失败与中国证监会引入的“断路器机制”(CBM)有关。如果“上海深圳沪深300指数”在规定的时间内下跌了指定的点数,断路器将停止交易。煤层气从2016年1月4日起生效。在运行的第一天,上海股市承受了卖空的巨大压力,上证综合指数迅速下跌。下午(下午1点),该指数在大约20分钟内下跌5%和7%,触发头两个水平的破产者。市场被迫暂时关闭,其余时间暂停上证所,深交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在2016年新年的前四个工作日内,A股市场上超过1000只股票经历了跌幅限制。上海和深圳股市收缩7.41万亿元人民币(约1.13万亿美元),投资者平均损失约11万元人民币(约合16,796美元)。中国证监会决定在仅运行四天后于2016年1月7日晚暂停煤层气。这一惊人的事件打破了中国金融史上的两个记录:一天交易时间最短,而且是一次重大财务政策干预的最短期限。

尽管煤层气并没有对这些市场崩溃做出贡献,但它表明了中国当局在稳定快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运营新的监管机制方面的失败。与中国金融市场相关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新兴碳市场功能的担忧,这在许多方面类似于股票市场。深圳是国内主要股票市场的所在地,并在不同时间遇到市场崩盘,被指定在中国运营首个碳排放交易体系。

2.2深圳市及其ETS

2011年,中国中央政府正式任命两个省(广东和湖北)和五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深圳)试运行ETSs。深圳市不同于其他六个地区,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不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区,而是由广东省政府管理。位于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深圳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城市,2015年总人口超过1140万人,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393美元(表1)。这是中央政府授予的第一个被指定为中国特区的经济特区,享有一定的行政和经济特权,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区域制造业中心。尽管排放密集型制造业份额下降,但深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高,2012年为1.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中国总量的1.4%,而其人口仅占总量的0.8%。

表1深圳市和深圳排放交易计划(ETS)的主要特点

深圳市(2015年)

深圳ETS

总人口(百万)

占国家百分比(%)

11.4

0.8

发射日期

2013.6.18

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34.78 MtCO2e

GDP(亿美元)

占国家GDP百分比(%)

2702

2.6

ETS2涵盖的温室气体排放百分比(%)

40

覆盖的行业

工业(电力,供水,制造等),建筑物和运输

人均GDP(美元)

24393

责任实体数量

企业635个,公共建筑197个

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包括LULUCF)(2012年)

(国家百分比)

153 MtC02e

(1.4%)

包含阈值

企业每年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
大型公共建筑;
政府大楼10,000平方米。

配额分配

工业部门:95%免费分配,3%拍卖,2%储备
建筑物:100%免费分配

交易模式

现货交易,大宗交易,谈判转账

银行和借款津贴

试点阶段允许银行业务,借款不允许。

抵消和信贷

国内基于项目的碳抵消额度 - 中国认证减排量(CCER) - 是允许的。 CCER信用的使用限于年度合规义务的10%。 来自水电项目的信用额度不合格,并且对某些CCER的使用还存在进一步的地域限制。

深圳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了ETS,意味着中央政府在2011年10月向试点ETS提供政治授权后不到两年内就建立了监管和交易体系。深圳ETS获得了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2012年10月发布的权威政策文件“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规定”。正式名称为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深圳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3月发布了“深圳市碳交易试点试点管理暂行办法”,即ETS生效后的9个月,公布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行要求和规则。

3.需要研究的问题

3.1目前的知识概述

关于发达经济体实施ETS的知识基础已经很成熟。但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内立法建立的这些计划仍然知之甚少。在这些经济体中,中国目前是唯一可以在类似情况下为其他人提供经验教训的国家。然而,大多数关于中国ETS的研究仅限于其监管和管理方面。
自2013年和2014年7个中国ETS开始运作以来,许多地方学者对影响其运作的基本问题提出质疑。例如,Zhao等人对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感到担忧,并认为中国的数据管理系统远未完整和一致。很少受监管的实体有完整的温室气体排放记录。排放数据的有限可用性和质量差使得排放限额的设置任意和有争议。正如Munning等人表明,对“一切照旧”排放的缺乏理解增加了监管机构和公司难以了解上限是否会影响未来配额价格的困难。参与配额交易的各方没有找到可靠的信息基础来进行投资和对冲市场状况不利变化的风险。

另一个引起当地学者批评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基于补贴的碳市场是由监管驱动的。立法迫切的致力于确定排放许可证或公约的法律地位。如果违反许可规定,违反规定的交易规则,或发现数据报告有误导性,则在发生违规或不当行为时需要执行和惩罚。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监管基础设施远未完成。在中国建立一个连贯和透明的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在这个领域,执法问题一直是社会各个层面面临的问题。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排放交易的国家法规,并且正在进行的ETS计划作为行政操作进行。

一些实证研究表明,缺乏有力的监管体系阻碍了企业的参与。发现受监管的企业“不了解碳市场的运营规则和运行过程”。尽管他们意识到这些,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地方政府对执行合规性并不认真。Shen回应了这一评论,认为一些强大的企业可以找到方法逃避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和未交出配额的惩罚,特别是在地方一级。虽然过去两年已引入许多新的监管措施,但它们对商业参与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尚未见到。

碳市场在提供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不佳,可能导致市场监管和管理方面的弱点。特别是,配额价格的异常变化被认为是市场未能按照经济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指标。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对排放许可证价格进行建模来识别这些变化,根据他们的分析重点可将其分为三种方法。

一些研究人员关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或其他成熟碳市场的配额价格决定因素。他们发现排放配额价格和外部因素(如天气,能源价格和经济冲击)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但这些关系的存在因样本和时间而异,需要长期的市场数据进行预测。由于深圳ETS的运营历史相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23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