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情感:美国华人文学作品中的东西大铁路书写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分析 19 世纪美国华人作家对横贯美国的东西大铁路之描述及其文学情感。其时,美国社会主流文学和艺术作品展现的铁路和火车,通常象征着进步和工业化,但在华人移民和中国访客眼中,它们却代表着不同的图景。与美国白人移民体验到的那种对改善自身命运之期盼相比,华人在其追求“金山梦”的过程中,遭遇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在美国生活中经历的异化和失望,与那些乐观的“大熔炉”观念之宣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鉴于此,作为美国华人移民情感之再现,华人文学作品展现的东西大铁路及其相关主题,为族裔研究学者百年之后得出的美国从来就非“大熔炉”这一历史结论,增加了人文解读和文学意义。
关键词:美国华人文学;集体记忆;(美国)东西大铁路;华人移民
铁路建设在塑造早期华裔美国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也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经常讨论的主题。然而,一种含糊不清的感觉弥漫在美国华人对美国人的描绘中,横贯大陆的铁路甚至是最具功能性的写作,如期刊和旅行笔记。在19世纪的主流美国文化中,铁路和机车象征着权力,工业化和进步,中国移民和游客往往将其视为“没有鬼魂的土地”(Arkush和Lee 1-12)。[1]在188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美国的第一次经历》的书,例如,YanPhou Lee(李恩富,1861-1938)以讽刺的口吻宣称这是一场火车抢劫案,他在横贯大陆的铁路上旅行时发生了一次教会他美国文明的事情。(Lee,我在中国时是个男孩41)。这句话带有微妙的讽刺,我们意识到美国主流作家和艺术家对铁路和火车的感受是多么自豪,以及机车在当时流行的美国文化中如何成为权力,男性气质和现代化的象征。
美国华裔文学中横贯大陆铁路的写照是什么?19世纪,它以何种方式反映了中国在美国的经历?铁路和火车怎么样影响着中国人对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理解?通过研究华裔美国作家如何涵盖横贯大陆的铁路及其相关主题,我的文章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虽然早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就有关于中国人的铁路和火车的报道,Maxine Hong Kingston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对横贯大陆铁路的贡献程度。在她屡获殊荣的非小说类书籍《中国男人》中,金斯敦专门用了30页的章节《内华达山脉的祖父,》呈现一个色彩缤纷,多镜头的中国铁路建设者形象。诗意,辛辣,幽默和怀旧,她在这部作品中的写作是基于在华裔美国人集体中幸存和盛行的谈话故事回忆。金斯顿重新旋转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解和刺激我们对19世纪中国铁路工人生活的想象:
春天确实来了,当雪融化时,它揭示了过去一年发生的情况,他们(中国工人)做了什么,他们在哪里工作,丢失的工具,解冻的尸体,有些站着的手中的工具,明亮的铁轨hellip;hellip;他们失去了死亡人数,没有记录有多少人死于修建铁路hellip;hellip; 可以是他的鬼将乘坐火车回家。科学恶魔(白色工程师)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把西方与国泰连接起来......“如果他骑回去并且如何从萨克拉门托永远到纽约?”“那不会那么糟糕。我听到了车就像车轮上的房子一样hellip;hellip;”“但是轨道上没有鬼魂,没有奇怪的存在追捕隧道,爆炸吓跑了鬼魂。”(金士顿136)
在中国工人看来,横贯大陆的铁路并不象征着美国的铁路重建时代的进步,或者是由重建时代所煽动的破烂不堪的幻想,将其看作在镀金时代的美国梦。但他们只有一个悲伤的错觉,死去的中国工人的灵魂,它可能最终采取“鬼魂”,从新大陆到他们的老家 “国泰”,实际上,中国工人多有建筑中丧生,然而,横贯大陆的铁路永远不会将他们的尸体带回祖先的土地,而是由非常传统的老式中国大篷车来完成此事。
在他发表于1876年的小说《第一家族的山脉》中,仅仅七年之后横贯大陆铁路完工。Joaquin Miller(辛辛那提海纳米勒,1837-1913年,一位受欢迎的边疆作家,呈现了一幅特别的感伤但伤心欲绝的画面:“火车” 和“死者的大篷车。”他的工作是在整个边境城镇收集死去的中国人的遗体,将他们送回太平洋的本土村庄。小说中的主角回忆说:
每隔五年就有一种令人好奇的骡子大篷车蜿蜒曲折沿着加利福尼亚州的采矿溪流,在那里可以找到华人。这是一个安静的火车(斜体矿)hellip;在这辆大篷车里,司机不会喊叫或尖叫。那骡子,它似乎总是在我看来hellip;这辆大篷车几乎总是晚上出动,它几乎完全由华人驱动和管理hellip;hellip;这两个骡子在进出营地时,装满了小榉木箱子,共三英尺长,一英尺见方。这是死者的大篷车。 (米勒252-53)
如果金斯敦在横贯大陆铁路上的写作是基于华裔美国人的传说与口述历史,并且混合着她的想象,那么19世纪中国移民的报道则来自他的个人直接观察。最早的中国的铁路和火车记录出现在志刚的旅行记录中,(1819年至1890年),两名满族外交官中的一位,他与美国官员一起访问美国Burlingame的任务于1868年完成[2]。他在美国旅行期间拍摄的期刊,后来发表在题为《好奇心的记载》的卷中仔细记录美国的铁路和机车:
在24日(1868年4月16日),我第一次乘坐火轮车hellip;hellip;火车比雷兹(一位传奇的道教思想家)坐着风轻,稳定,快。它的构造就像一个二十或三十英尺宽,三倍长的木屋,有几排座位,两列八个,每个有三个人,制作共有四十八个人的房间hellip;hellip;每个车厢有四个铁轮。在前面是带司机的火轮发动机货车和两名煤车工人hellip;hellip;火车的速度是火轮的两倍,因为铁路的动力与划水相比要少得多。这样的道路必须是直的,改变方向需要转个大圈...(Arkush和Lee 28)
虽然当代读者可能会对他对火车的干燥描述感到厌倦铁路,志刚下西方记述的实际内容和思维方式笔是中国游客那时记录的典型笔调。中国两次失败的鸦片战争(1839-1842和1856-1860)的羞辱迫使中国官员,不情愿地重新发现西方。将先进的目击者从国外派遣回来提供技术帮助,唤醒了国家并迅速发展和思想改革,官员发起了自强运动(1861-1895)
中国在19世纪后期在努力赶上西方。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游客都报道了他们在美国铁路上的“冒险”。与志刚相比,陈兰彬(陈兰彬,1816-1895)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外交官,他对技术没什么兴趣,但对摩门教的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他沿着横贯大陆的铁路旅行时发现了这一点。
被美国被招募中国铁路工人,其中大部分出生于广东武川。陈是晚清时期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在9世纪发展美中关系发挥了先锋作用。他与容永(荣弘容闳,1828-1912)担任过1872年中国教育代表团专员,随后在1875年12月被满族法院任命作为中国第一任美国大臣,一直担任该职位直到1881年6月。
他于1878年7月26日抵达旧金山后,与他的五名工作随行人员乘坐火车穿越大陆,并在他的书《我的使命到美国的简要记录》(Shimei Jilue《使美记略》)报告了他对横贯大陆的印象铁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吸引他的不是美国的技术,而是他在横贯大陆的铁路上看到的习俗,即人民和文化。例如,他在日记中报道了他对犹他州摩门教的调查结果,他声称这是“不同的教派在美国其他州实践的结果”:
这种宗教允许娶妾hellip;hellip; 1847年7月24日,布里格姆带领宗教信徒到这个地方。原来只有293人,现在人口总数超过130,000。领导人去年去世了,离开了十九个妻子和妾和六十七个小孩(不包括那些已经长大了hellip;hellip;) 8点到达奥格登休息,总里程,881 公里(中文这个小镇本身位于火车站的七公里hellip;hellip;人口,大约6,500人,主要是摩门教徒。hellip;hellip;10:45到达燕达,总里程,890 公里 ... 在1862年摩门教徒和莫里斯的追随者(莫里斯原本是一个人,后来想成为宗教领袖)摩门教徒因此开始了一场战争,彼此在这里待了三天。莫里斯的追随者全部被杀,还有三人被杀一百名男女被抓获并被送去作为苦力工作(Arkush和Lee51)
陈提到的只是通过他的日常旅行在横贯大陆的铁路上火车行驶的距离,并详细阐述了摩门教的一夫多妻制习俗令人着迷和其中的意义。要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突出了摩门教的生活方式,他提供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华裔美国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领域学习。这时美国公众真正相信中国人是“不文明,不洁净,肮脏、超出一切观念hellip;hellip;在他们身上有淫荡和感性性格。”(柯立芝96)。[3]中国士绅和富裕阶层实行一夫多妻制使中国经常被认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淫荡”的例子。在此背景下,陈在他的旅行记录中描述了摩门教领袖的“嫔妃”数量包含一个微妙的信息 , 好像暗示中国人可能会用摩门教的生活方式来帮助他们自己反击那些被“不文明”的中国文化所影响的美国人。因此,有一种方式可以解答陈氏对横贯大陆的文学敏感性,铁路的实际功能是中国人回应美国人对“感性和颓废”来批评中华文明的“内部手册”。
不像中国游客精心制作的铁路报道,由中国游客撰写和普通的中国移民所写的报道是非正式的,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公众。没有关于火车速度和丰富多彩的摩门教生活方式的迷人故事,但他们构建了中国移民的社会历史。作为美国的边缘化群体,留下各种与横贯大陆的铁路建设有关经历的动态,作为尝试传达的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为中国与美国人斗争和斗争的集体记忆增添了个人层面经历。 在自传中,这种痛苦但有尊严的声音,Lee Chew在铁路和采矿营地担任洗衣工的草图就是一个例子点。
在代表性方面,Lee Chew的生平事迹,题为《传记中国人》,也许是普通中国移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Lee,The Independent 417-23)。正如所谓的《生命》编辑首次出现于1903年的《独立报》”,这是一本世俗的,自由主义的期刊。它后来在一个名为《生命》的收藏中重印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故事,由自己口述并由汉密尔顿霍尔特编辑。 1906年《独立报》的进步出版商(Sollors xi-xxviii)。虽然是《生命》可能不是Lee Chew实际写的,毫无疑问它具有有效性。和我们一样,编辑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太无知或者太忙而无法写作,那么这个故事就是如此:从访谈中记录,然后阅读并由该人批准,以查看该经历是真的。此外,虽然书中的一些生活故事可能已被过滤,但Lee Chew的经历看起来仍很原始。这可以从其独特的中国式叙事及其中得到证明,有助于准确地了解他在中国和美国的经历以及在国内的生活。因此,李周的经历已经成为早期中国人研究的重要对象,经常被美国人引用到关于华裔美国人生活的作品中。[4]
没有关于Lee Chew的个人背景的官方记录。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我们知道他是从四江地区来到美国的一个小男孩,1870年左右出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李氏《生命故事》“中国人”281-299)。像他在加利福尼亚的许多同胞一样,他在美国旧金山的主日学校学习英语,并以洗衣业务工作谋生,此时美国人将其称为“标准中国企业”。事实上,中国洗衣店商店在19世纪后期成为美国城镇的标志性建筑。例如,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旅行的人中一位英国访客发现了美国的大部分城镇看起来一样,因为他们都有同样宽阔的街道,通过李的中国洗衣店的窗口可以看到同一个商店。(平移109-10)。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洗衣服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最受美国华人欢迎的职业。
然而,Lee Chew令人信服地说道:“中国的洗衣店是典型的“美国产品,这里的所有中国洗衣工都是在第一时间被接受为美国女性。”他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洗衣业的看法:“洗衣业在美国变得受欢迎,只是因为它是对他们开放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
嫉妒中国人的其他民族的人都提出了这样的异议,对中国廉价劳工的强烈抗议使他们无法在农场工作或建设铁路hellip;hellip;“他开展业务的机会仅限于他自己同胞们,所以当他退出家政服务时他会洗衣服。” (Lee281-99)
因此,Lee Chew观察到横贯大陆的铁路,它在“应许之地”中并不被视为男性气质的浪漫象征,这是并不奇怪的镜头,但却反映了他一生中所做的“女人的工作”和遭受的骚扰。他痛苦地抱怨道:
“我们去了一个距离内陆500英里(来自旧金山)的小镇,那里有一条铁路正在建设。我们得到了一个董事会棚户区,并为铁路公司雇用的人工作hellip;hellip;我们不得不忍受他们所做出的许多侮辱和一些欺诈行为,男人会进来并抱怨这不属于我们hellip;hellip;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他们要求的东西就会打架。当铁路建设团伙继续前行时,我们和他们一起去了hellip;hellip;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携带左轮手枪和喝酒后的狂野男子,会来我们家拍摄和偷衬衫,我们必须支付费用。”(281-99)
Lee Chew认为铁路不是文明的现代发明,而是白人骚扰中国人的地方,更揭示了横贯大陆的铁路是怎样的被“局外人”认为是美国主流。他清晰明确的观点和个人表达的意见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刻人类趣味的精致讽刺,呈现出一幅图形与19世纪美国作家和艺术家对铁路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
Lee Chew对他在铁路方面的经历表示直言不讳和批评性的评论以另一种方式脱颖而出。它展示了一种讽刺性的“同化”,这种“同化”抓住了他。他的挑衅语气所显示的价值体系显示出与美国文化的传统进步的相容性,鼓励个人,工人,说出来反对不公正。很难想象Lee Chew会做出同样的坦率在没有观察到“强硬”的行为和态度的情况下进行了勇敢的批评。
换句话说,Lee Chew的声音特别愤怒,与之相比,志刚和陈兰斌的叙述是一种礼貌和内敛的语调。它可以被视为他日益增长的“美国性”的证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2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678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