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新形势与途径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9 10:44:50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新形势与途径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全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高校德育面临机遇和创新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发挥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提高教育者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促进高校移动网络机制建设,以及 重视构建德育移动互联网平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高校德育工作; 情况;途径

一、介绍

移动互联网(简称MI)是一项新兴业务,利用移动无线通信获取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业务和服务。移动终端是指可用于移动的计算机设备,广泛地包括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OS机甚至机载计算机,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指具有各种应用的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功能(赵,2014)。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了高校德育工作,干预了微博,微信,QQ等形式,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使用它,浅层次的效果不佳。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新途径,运用新的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推动高校德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机遇与挑战并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的新形势

为了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德育的影响,笔者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技术,重庆人文科技大学。 已经发出了1000份问卷,回收了913份问卷,其中回复率91.3%,其中有效问卷885份,有效率96.9%。 接受了24位大学教师和德育老师的采访。 这一发现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趋势。

1.1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

与传统网络和固定教室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和及时性等优点。在新的情况下,高校德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1.1移动互联网延伸高校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外教育与课外教育严重脱节,教育效果无法保证,教育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移动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和任何设备上具有“4A”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增强了教育对象的学习灵活性和自主性。调查显示,平均每天大学生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6.7%的学生花费不到1小时,51.2%的学生花费1-3小时,30.4%的学生花费3-5小时,11.8%的学生花费超过1小时五个小时;对于使用移动互联网(多项选择)的时间段,学习时间为37.6%,娱乐时间为85.8%,路上57.9%,进食时间为35.3%,睡前时间为59.5%,其他时间为3.1%。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占据了大部分本科生的娱乐时间,悄然进入了上课和吃饭的时期,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时间和空间。随着大学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将逐步被WIFI覆盖,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免费无线上网,阅读学习资料,观看学习视频,下载课程资源,参加课堂讨论,并提交流动性课堂作业。移动互联网将大学道德教育从固定的课堂转移到移动教室,并且变化将学习转化为自学。

1.1.2移动互联网增强高校德育的当代意识

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不仅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还要适时改进教育载体,适应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对新奇多样性的期望。 “90后代”已成为本科生的绝对骨干。他们追求时尚,特色鲜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越来越受欢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比例为85.8%,比2013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互联网已达34.8%。手机用户不仅仅是PC互联网用户,大多数移动互联网用户都是年轻的学生。高校德育与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移动互联网有效结合,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平台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现代教育能力得到加强。

1.1.3移动互联网增强当代大学德育教育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就是教育。尽管两种教育思想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缺乏教育的生活是一种盲目,失落和低级的生活;缺乏生活教育是一种无根,脆弱和疲惫的教育。高校德育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强化身份,开展有意识的活动。当调查问到“遇到问题或需要查找信息时的第一个倾向性解决方案”时,11.3%的学生选择“问老师或同学”,8.9%的学生选择“查阅书籍,杂志和其他纸质书籍信息“,其中58.3%选择”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搜索“,其中21.5%选择”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固网搜索“。高校德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和体验式,情境学习,使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传授知识,解决疑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促进教育与生活的无缝融合。

1.1.4移动互联网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贴近学生,理解学生是加强高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前提和基础,但远离学生的不切实际的教育就像是通过引导搔抓瘙痒。如果以互动对话,信息收集和特色设计为基础,移动互联网将有助于实现高校德育的“精细化”和“针对性”,并帮助选择最优化的教育内容和精细的教育设计。部分高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舆情监测,通知等功能,构建移动互联网德育平台,形成个性化学习和工作平台,实现道德资源最大化优化。德育工作者可以在互动中收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掌握教学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1.2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为高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时代提高实效的现实诉求。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新的教育环境的形成,高校德育面临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挑战,特别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临着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信息的多重挑战生态。

1.2.1移动互联网唤起学生的失范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原有行为,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失范。首先,多元信息导致一些学生的认知偏差。移动互联网信息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浅薄的理论知识,本科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形成误解,加速不良信息的传播。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上,61.9%的大学生发现“色情信息”,72.9%的人发现“传闻和欺诈信息”,其中25%发现“反共和反政府信息”,其中83.3%发现“垃圾信息”,只有4.1%的大学生发现“无不良信息”。在不良信息的诱惑下,9.0%的学生“偶尔通过诱惑访问不良信息”,2.9%的“传播不良信息”。虽然比例很小,但在同伴群体的影响下,一小群人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其次,个人终端加剧了网络成瘾。在传统固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突出,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移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成瘾。近年来,移动应用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手机阅读,手机游戏和手机视频迅速扩大,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并增加了他们的使用粘性。调查显示,如果忘了带

手机外出时,33.6%的学生“感到有些不安”,41.1%的学生“感到非常不安”,其中25.3%“感觉不到”。显然,没有手机外出的学生中有74.7%感到不安(Zheng&Xin,2012)。可以看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持续多元化,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适应障碍,学习障碍等网络疏离行为。第三,快餐阅读误导大学生的学习习惯。随着手机阅读软件的不断完善,动态文字,鲜活的图片,美丽的声音,大容量,紧凑的设备等优点的点心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的阅读模式。 “快速阅读”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形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青睐,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就像吃顿饭一样,“快餐”可以提供各种口味体验,但人们很难欣赏到美味的食材,也不能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偶尔吃快餐会让人有特殊的味道,但每天吃它并以“快餐”作为“膳食”,必然会导致精神需求营养不良。大学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来掌握各种信息,但从长远来看,“快速阅读”会削弱大学生独立思考,说话,写作和增加社会温顺的能力。

1.2.2移动互联网震撼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新媒体的兴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对德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多元信息来源不利于教育者进行主流意见指导。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容易产生和传播多元化的思想,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以移动互联网为工具,发泄不满情绪,使大学生生活在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相冲突的恶劣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其次,移动环境影响教育者监督教育效果。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师生传授知识,面对面交流和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教学过程,以确保有序,正常的教学。就目前的技术而言,高校德育中使用的移动互联网仍然难以兼顾教育对象的隐私性,并通过面部识别系统监督学习过程。在自学过程中,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不自在。当受访者被问及“在高校德育中抑制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时,76.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娱乐时间多,学习时间少”。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时空环境不能保证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对象实施可行的发展性评估,不能通过“看,听,提问,诊断”来监控受教育对象的学习过程,导致可能的损失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能力是知识的全面反映,是在实践中应用的技能和艺术。关于移动互联网,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很高的捕获信息,解读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善于审视和反思自己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不足,加强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培训,虚心咨询,提高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使用手机互联网始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动态,通过控制网络舆论及时调整重点和教学安排,增强高校德育的现代意义和针对性。

2.1加速提升教育者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综合能力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发起者和执行者。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德育的有效性。首先,教育者必须改变主意,将移动互联网视为战场。意识形态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增强创造性和应急意识,根据时代脉搏和学科发展自觉转变观念,增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意识和主动性。其次,教育者必须提高专业水平

在移动互联网娱乐泛化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控制,自觉拓展知识,建设能力,促进娱乐与学习的统一,同时享受娱乐的乐趣。管理学习娱乐,并在休闲方面取得进展。其次,规范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行为。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大学生的使用行为,改变传统观念,“疏而不乱”,增强课堂吸引力,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移动互联网法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2.2提升大学生的成就使用移动互联网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有正确的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功能,有效地利用和传播信息的成就,也指接受者对媒体作出反应的批判性思维。”(Li,2007)作为主要的接收者移动互联网群体,当代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与期望差距还很大,因此提高大学生媒体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成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提高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自我控制能力移动网络。基于目前的趋势,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路径的思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结合学生特点与德育内在规律,抓住时代的机遇,探索有效的创新之路,是提高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成效的必然选择。

2.3推进高校移动互联网利用机制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的要素,过程和结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长期利用机制的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首先,要完善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协调机制。 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除传统的网络德育组织和领导机制外,还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负责移动互联网,任命党委宣传工作负责人为领导。 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 促进兴趣的协调机制。考虑到不同参与者的利益,寻求合理合法的妥协,实现双赢的目标。 其次,完善移动互联网安全机制。 完善队伍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建立相关的认可和奖励制度,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能力; 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加大对移动互联网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将移动互联网纳入学校管理; 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教育设施和设备,建设移动互联网教育基地,组织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为移动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4重点建设移动互联网道德教育平台

移动互联网道德理论教育平台和日常道德教育平台是传统教育立场的延伸。 首先,构建移动互联网道德理论教育平台。 移动互联网道德理论教育的创新包括:通过适应主流终端加强版面设计,促进道德理论教育原则化; 提高道德教育个性化、智能推荐; 关注接受者的经验,深化学习与娱乐相结合,促进道德理论教育多元化。 同时,创新移动互联网道德理论教育方法:构建道德理论教育的“微课堂” 改进德育移动图书馆访问。 其次,搭建移动互联网日常德育平台。 建立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管理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比较优势打造班级博客,微信群体等现代化管理平台,整合宿舍管理,综合评估,工作学习等日常工作融入移动互联网,并始终为大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 完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依托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5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035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