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东北地区降雪增多原因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05 16:42:10

英语原文共 5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东北地区降雪增多原因

WANG HuiJun1,2* amp; HE ShengPing1,2,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我们研究了195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NEC)冬季降雪的长期变化。结果显示:1986 - 2010年期间NEC的降雪量相比于1951-1985年增加了约20%。进一步调查表明,降雪增加与东亚冬季风(EAWM)减弱密切相关。本次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物理过程,EAWM的减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流动减弱,从而导致东北亚海岸沿岸的海洋表面变暖,更多的水汽从海洋表面蒸发到大气中,并进一步运输到NEC。 同时,由于EAWM减弱,使得NEC南部,东部和西部的更多水汽被输送到NEC,因此NEC水汽含量增加,降雪增多。 从大气环流观点看,东亚冬季风的减弱加强了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有利于垂直对流增强和降雪增多。

关键词:冬季降雪,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

东亚冬季风(EAWM)是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NEC)的重要影响系统。 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许多观测事实, 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EAWM的减弱[1],频繁的大雪和由此造成的灾害[2-4],秋季北极海冰的减少有利于北半球降雪的增加[5],EAWM与厄尔尼诺 - 南方涛动(ENSO)之间的关系在70年代中期之后减弱[1]。 因此,研究EAWM和东亚冬季气候应该更多关注大气和冰雪圈中高纬度的过程,而不是ENSO [6-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EAWM的减弱与地表空气升温同时发生,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尤其是NEC的夜间[12]。 因此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NEC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降雪是否增加。 如果降雪量增加,那么降雪量的增加是否与EAWM的减弱相关? 若相关则该过程的物理机制是什么? 我们将在本次研究中解决这些问题。

1 .数据和方法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数据集包括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951-2010年的2.5°times;2.5°再分析资料[13],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2.0°times;2.0°海表温度(SST) 再分析[14],1.0°times;1.0°降水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 将25°-45°N,110°-145°E地区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定义为东亚冬季季风指数(EAWMI)。该指数用于描述东亚大槽与EAWM和寒潮活动的密切关系。此外, 北半球冬季平均气候以12月 - 1月 - 2月(DJF)三个月为代表。

2 结果

正如Wang和He [1]所指出的那样,在1986 - 2012年期间EAWM减弱。 我们首先分析了1986 - 2012年(P2)与1951-1985年(P1)冬季降水的差异。 对于大多数情况,由于温度低于零,降水量随着降雪量下降。 为了准确,我们分析了来自160个台站降水资料和NOAA再分析资料的数据,并绘制了P1和P2两个时期的冬季降水差异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 这两个数据集基本一致,都显示P2时期的降雪量比P1增加了约20%且NEC西部的降雪量增加幅度大于东部。

图1: 1986-2010年和1951-1985年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差异,距平百分率相对于1961-1990年的平均降水量。(a)和(b)基于中国的NOAA再分析和台站资料。 阴影区域表示正值。 (c)平均降水的归一化时间序列平均在(38°-54°N,115°-135°E)范围内,基于台站数据集。

图2描绘了冬季850 hPa风速和地面气温的差异。结果清楚地表明了EAWM的减弱。 另外,贝加尔湖附近发现一个异常的气旋环流。 这和与西伯利亚高压系统和EAWM相关的气候反气旋环流相反。 这种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环流模式与年际变率相似[15]。EAWM减弱造成NEC的冷平流减弱,使低层大气和地表升温。 因此,我们发现NEC的地表气温在P2中高于P1。

图2: 在1986 - 2010年和1951 - 1985年(a)850 hPa平均风速(米/秒)和地表气温(°C)的差值。在(a)中,阴影区域表示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差异,黑线表示主导风

EAWM的减弱造成了东北亚沿海地区的近海偏北冷空气的减少,使P2中的地表温度(图2(b))和海表温度(图3)相对于P1升高。该地区 EAWM与海表温度(SST)之间的负相关通过海表温度与EAWM在年际尺度上的回归分析显示(图3(a))。 这种EAWM-SST联系也可以在去线性趋势数据集和非去线性趋势数据集中找到。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地区地表和海表温度的升高与EAWM的减弱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黑潮增强也可能在上述沿海海洋变暖中发挥作用。

图3:(a)1951-2010年在EAWM指数下线性回归的SST其中线性趋势消除, 阴影区域表示回归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区域。(b)1986 - 2010年和1951 - 1985年平均海温差(°C)差异。阴影为正值区域

由于SST的增加,海洋表面的蒸发量增加。 由于EAWM的减弱,低层异常的风向多为南或东南方向(图2(a))。 因此,如图4所示,P2从海洋和我国南部地区向NEC的水汽输送相比于P1增强。另外,贝加尔湖附近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图2(a))导致蒙古地区西风带增强 ,从而增加了从西方向NEC的水汽输送。 这在图4中也有清楚地描述。

图41986-2010年至1951-1985年平均整层垂直积分水汽输送矢量的差异,单位为kg / ms。 阴影区域表示差异显著,置信水平为95%。

所以,由于EAWM减弱,来自西部,南部和东部的水汽输送全部增强。如图5所示,这将增加NEC的大气水汽含量。这在整个NEC中的变化百分比都有所增加,而NEC西北部则增加了近20%。 因此,NEC水汽含量的增加有利于P2相对于P1的降雪量增加。

图5:(a)1986 - 2010年和1951 - 1985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含量的百分比差异。 阴影区域表示差异显著,置信水平为95%。 (b)平均DJF大气可降水含量,单位为g / kg。

另外,增加的降雪量也与更有利的动力条件有关。 为了测试这种推测,我们绘制了850 hPa和100 hPa在P1,P2时段之间的辐散差异(图6)。 结果表明,低层(850 hPa)辐合和高层(100 hPa)辐散在P2中与P1相比有所增强,从而加强了垂直对流,并为增加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图6: 1986 - 2010年和1951 - 1985年850 hPa(a)和100 hPa(b)的平均散度差异(s1)。 阴影区域表示置信水平为95%时差异显著

虽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EAWM减弱至少是造成降雪增加的部分原因,但关于80年代中期以后降雪增加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EAWM的减弱要归因于大气 - 海洋 - 冰雪圈 - 陆地表面耦合的自然变化,或归因于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不确定 尽管几乎所有的气候预测模式都支持人为造成的升温会削弱EAWM的观点[12],但自然气候变率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调节。 其次,最近北极海冰秋季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北半球大陆冬季降雪增加[5]。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北极涛动,秋季北极海冰,EAWM和NEC降雪之间的关系。 第三,EAWM减弱导致NEC的降雪增加,但华北中部降雪减少(如图1)。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解决EAWM的减弱如何影响NEC和华北中部的冬季降水,以及华南和韩日地区。

3. 总结

本文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NEC日益增多的冬季降雪情况,并解释了相关的物理过程。 我们发现EAWM的减弱是造成降雪增加的部分原因。该过程通过减少北风,增加NEC和沿海海域的温度,增加向NEC的水汽输送,增强水汽含量,加强低层辐合和高层发散以及加强NEC的对流活动来实现的。然而,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对在东亚地区EAWM减弱对冬季降水造成的影响不同,物理过程尚不清楚。 最近,张等人[16]表明东亚风暴路径向极区退缩与EAWM的减弱密切相关。 此外,近几十年来一个变暖的海洋影响着大陆地面气温的变化[17]。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调查。 此外,基于气候模型的研究与冬季降雪和EAWM的模拟和预测对于理解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而言也是很必要的。 相关研究对探索气候预测和预测技术也很重要[18-21]。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103),国家基础研究计划(2009CB421406)和CAS-CSIRO合作研究计划(GJHZ1223)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Wang H J, He S P. Weake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enso after mid-1970s. Chin Sci Bull, 2012, doi: 10.1007/s11434-012-5285-x
  2. Wang H J, Yu E T, Yang S. An exceptionally heavy snowfall in Northeast China: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omalies and hindcast of the NCAR WRF model. Meteorol Atmos Phys, 2011, 113: 11–25
  3. Sun J Q, Wang H J, Yuan W.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causes of the catastrophic snowstorm in March, 2007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s of China (in Chinese). Acta Meteorol Sin, 2009, 67: 469–477
  4. Sun J Q, Wang H J, Yuan W, et al.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intense snowfall events in China and their possible change. J Geophys Res, 2010, 115: D16110
  5. Liu J P, Curry J A, Wang H J, et al. Impact of declining Arctic sea ice on winter snowfal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doi: 10.1073/ pnas.1114910109
  6. Zhang Y, Sperber K R, Boyle J S. Climatology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Results from the 1979–95 NCEP/NCAR reanalysis. Mon Weather Rev, 1997, 125: 2605–2619
  7. Wang H J.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 Adv Atmos Sci, 2001, 18: 376–386
  8. Zhu C W, Lee W S, Kang H W, et al. A proper monsoon index for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Geo- phys Res Lett, 2005, 32: L02811
  9. Gong D Y, Wang S W, Zhu J 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Arctic Oscillation. Geophys Res Lett, 2001, 28: 2073–2076
  10. Wang H J, Sun J Q. Variability of Northeast China river break-up date. Adv Atmos Sci, 2009, 26: 701–706
  11. Wang L, Chen W, Huang R H. Interdecadal modulation of PDO on the impact of ENSO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Geophys Res Lett, 2008, L20702
  12. Wang H J, Sun J Q, Chen H P, et al. Extreme climate in China: Facts, simulation and projection. Meteorol Zeitschrift, 2012, doi: 10.1127/ 0941-2948/2012/0330
  13.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143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